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向世界深刻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文明觀,站在全人類高度深情描繪了一幅文明交流互鑒、人類命運與共的大同願景。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特點之一:構想偉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世界文明成果、遵從各國人民心願,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方向,以發展本國特色文明為基本前提,以推動人類社會共進步為最終歸宿,具有跨越國界、跨越文化、跨越民族、跨越制度的嶄新特點,大大突破了傳統的、狹隘的、封閉的文明觀。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方向。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地球村”現實語境下,全球范圍形成發展有機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現實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必然。正是基於這樣寬廣的視野和理性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這些獨到觀點和思想,深刻揭示了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規律和真諦,鮮明亮出了新時代中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主張,充分展現了以寬廣胸懷和開放姿態促進世界各國文明交融、促進形成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合力的磅礡氣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
以發展本國特色文明為基本前提。世界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以發展本國文明為基礎和前提的,離開發展本國特色文明談世界文明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珍惜、不發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特色文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立不起來、就沒有希望,推動世界發展、發展世界文明就失去了根本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這可謂一語道破了必須在發展本國特色文明的前提下促進世界文明融合的真諦。對中國而言,發展本國特色文明,一是要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目標導向,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任何時候都不能搞文化虛無主義。二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切實把文化自信上升到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樣的高度,強調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任何時候都不能數典忘祖。三是要堅守原則底線,保持定力,培養耐力,堅定走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既積極推動與世界各種文明交流互鑒、虛心借鑒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又堅守原則和底線,絕不接受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的做法。
以推動人類社會共進步為最終歸宿。實現共同發展進步是各國人民共同心願。正是著眼於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描繪了一幅清晰的人類文明進步路線圖,這就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一是堅持以世界和平安全為前提。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正道,中國永遠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二是堅持以人民和諧友好為基礎。世界遠離戰爭遠遠不夠,還必須營造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文明環境,堅守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人間正道。三是堅持以各國共贏發展為目標。人類社會共同進步不是單點進步、個體進步,而是全面進步、整體進步,必須倡導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樹立雙贏、多贏、共贏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特點之二:格局宏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是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人類社會面臨新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特定條件下產生和逐步發展的,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融入治國理政新格局。參與全球治理乃至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首先要在世界范圍內尋求最廣泛的思想共識、理念共鳴、文化共通。5年多來,通過思想引領、理念融通、文化交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靈魂性支撐。把文明交流互鑒置於治國理政大格局,決定了這一思想不僅深接地氣、植根實踐,而且具有更高格局、更深內涵、更厚底蘊,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輻射力。
服務民族復興大願景。縱觀中國發展史和世界文明史,文化繁榮必將帶動文明復興。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輝煌基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擺脫了中世紀精神桎梏,締造了近代歐洲繁榮。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復興,更是精神力量和思想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是最艱巨的復興、最深刻的復興、最本質的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謀劃和推動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確保“中國夢”實現。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基於“中國夢”這個大願景而提出,又把“中國夢”與人類共同進步相連接,因而賦予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活力空間和發展空間。
推動文明融合共成長。一個強大的國家、偉大的民族,必定具有開放的格局、博大的胸懷、兼容的秉性,關門主義、利己主義、民粹主義盛行的國家必定與“強大”、“偉大”無緣。習近平總書記深諳人類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深層規律,智慧地把推動本國文明發展與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統一起來。一是堅持平等包容、胸懷世界。國家有大有小、文明發展有先有后,但無優劣高下之分﹔企圖建立一統天下的單一文明,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要促進不同文明平等對話,不夜郎自大、不倚強凌弱。二是堅持互學互鑒、融入世界。不排斥不拒絕一切優秀的外來文明成果,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容並包的姿態,取人之長為己所用,在互學互鑒中推動各國文明交融、進步、發展。三是堅持貢獻文明、推動世界。中國是世界的中國,積極以中國智慧處理當代國際關系,主動用中國方案破解世界治理難題,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邁進。
特點之三:內涵博大
文明交流互鑒表面看是一個單點命題,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命題,它涵蓋了歷史與現實、和平與發展、民族與世界、傳承與創新等諸多深層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植根於中國哲學智慧,因而在整體上實現了上述關系的平衡、協調與統籌。
“內”“外”貫通,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相統一。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是文明交流互鑒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直接關乎文化自信、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任何極端的唯外舍內、唯內舍外思想,都是制約文明交流互鑒的嚴重障礙,對本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都會造成巨大破壞。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做好貫通內外的大文章,從而實現了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高度統一。對“內”,堅持辯証取舍,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封建文化之糟粕﹔堅持注入活力,不斷賦予文明新內涵,確保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對“外”,堅持尊重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打開自我心胸,廣泛挖掘價值,不固步自封、不閉關鎖國、不自我陶醉﹔堅持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走出一條學習、改造、融合、升華的文明借鑒之路。
“他”“我”聯通,傳播推介與尊重多元相統籌。傳播推介本國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任務,由於受到不同文明主體各自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傳播推介文明歷來不易。有效傳播推介文明,實現“他”“我”交融,需要把握規律、掌握藝術,既不能強賣強買,也不能硬塞硬推,必須在承認差異、尊重多元的前提下,累積共識、消除隔閡、求同存異、尋找交集,實現各國文明“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融合發展格局。在“我”對“他”傳播推介上,堅持自信推介,主動介紹中國,讓世界更好感知中國、了解中國﹔堅持全面推介,不僅介紹當代中國,而且介紹古老中國、介紹未來中國﹔堅持客觀推介,既胸懷自信,又客觀理性,不夸大、不拔高、不粉飾,使中華文明在自然流淌、潤物無聲中散發獨特魅力。在“他”對“我”借鑒發展上,堅持尊重差異,主張“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不獨尊或貶損某種文明,不自以為是、傲慢自大、閉目塞聽﹔堅持包容分歧,對不同理念、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放下分歧、留有空間﹔堅持虛心借鑒,始終以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心態對待各種文明,充分展示開放大國的成熟形象。
“軟”“硬”融通,“軟性工程”與“硬性工程”相協調。文明交流互鑒屬於“軟性工程”,但“軟性工程”必須依托“硬性工程”,才能更好發揮作用。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以務實精神抓“軟性工程”,以尋求共識為核心,用心搭建心靈橋梁。一是增進交流,加強互信,通過高層交流、文化交流、民間交流,加深理解,培育情感,夯實民心基礎﹔二是發揮優勢,擴大影響,主動傳播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展示多彩的特色文明,宣傳蓬勃的現代文明,讓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最具思想性、最有價值的文化走出國門,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三是深度對話,凝聚共識,主張對話而不對抗,對等而不對立,以對話消除隔閡,以對話管控分歧,以對話凝聚共識。另一方面,以積極姿態抓“硬性工程”,以搭建載體為核心,打造交流平台。一是擴大經濟前台交流,唱響文化后台大戲,不斷拓展覆蓋面,讓交流觸角遍布全球,充分運用文化交流的獨特優勢,增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不斷增信釋疑、增強互信﹔二是加快互聯互通建設,打造立體交流通道,全面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設﹔三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筑文明發展通道,努力打造經濟共贏、文明互鑒的合作范本,打開中華民族“筑夢空間”。
特點之四:支撐強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之所以構想偉大、格局宏大、內涵博大,源於其背后的支撐強大。
自信篤定的政治意志力支撐了政治抱負、政治自信、政治勇氣。致力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發展本國特色文明、全面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需要何等的政治抱負、政治自信、政治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抱負遠大、胸懷全局、放眼全球,具有強大政治意志力和大國領袖特質,所以才會有如此的認知高度、思想高度、戰略高度。
高瞻遠矚的全局掌控力支撐了宏大視野、恢弘格局、高超手筆。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擘畫有道、統攬全局、德法兼治、敢謀善斷的全局掌控力,所以才能把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置於治國理政、民族復興、世界文明發展宏大的背景下、框架內、格局中,才能呈現出視野宏大、格局恢弘、手筆高超的磅礡氣勢。
堅韌無畏的變革創造力支撐了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擔當精神。世界文明發展需要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各個文明主體必須做到“內”“外”貫通、“他”“我”聯通、“軟”“硬”融通,實現傳承創新與借鑒發展統一、傳播推介與尊重多元統籌、“軟性工程”與“硬性工程”協調。這既是一個歷史性難題,又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如果沒有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擔當精神,沒有堅韌無畏的變革創造能力,就不可能擁有如此勇氣破解這個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思路開闊、自覺擔當、勇闖新路、堅韌不拔的思想家特質,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堅實的思路支撐、能力支撐、魄力支撐。
大氣厚重的凝聚感召力支撐了博大情懷、高尚品質、領袖風范。思想的深度、厚度、強度直接和領袖人物的情懷、品質、境界、風范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天下情懷、至高道義、領袖魅力作底蘊,思想就會脆弱無力、缺失張力、缺乏引力,難以散發光芒、引起共鳴、凝聚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具備了兼濟天下、知行合一、寬和大氣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從而賦予了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歷史的沉澱感、創新的時代感、底蘊的厚重感。卓越的思想必將歷久彌新,活力無限。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