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獨龍族“文面”老人丙秀芳的幸福生活

吳家迎、李娟、王素

2019年04月22日13:51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原標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獨龍族“文面”老人丙秀芳的幸福生活

  丙秀芳老人接受記者採訪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吳家迎、李娟、王素):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隻有幾千人,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文面”是獨龍族婦女的古老習俗。女性長者使用野生荊棘當“刺針”,蘸上鍋煙灰水在幼女的面部紋上永久洗不掉的圖案。這項習俗幾十年前就已經消失,目前整個獨龍江鄉還健在的“文面女”僅剩20余人,最年輕的也有60多歲了。

  今年78歲的獨龍族老人丙秀芳就是一名“文面女”。她告訴記者,小時候看到母親和老一輩都有文面,覺得很好看就去紋了。獨龍族的女孩,一般12歲、13歲左右就開始紋面。她臉上的圖案是在15歲時紋的。

  文面所用工具

  “紋面時特別疼”,雖然語言不通,記者也能從丙秀芳比劃的手勢中感受到那種痛苦。丙秀芳說,寨子裡有專門給大家紋面的女長者。女長者一手拿著刺針,一手拿著“拍針棍”,荊棘針上粘著“墨汁”在臉上打花紋。紋面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紋完后,自己的臉連續腫了好幾天。雖然已經記不得臉上圖案的花紋,但是當時經歷的痛苦卻清晰記得。丙秀芳的孩子們都沒有再紋面,一是她不願意讓孩子們遭這個罪,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政府也不提倡了。

  獨龍江鄉博物館裡展示的部分文面女照片

  關於獨龍族婦女“文面”的文字記載很少。當地流傳著幾種傳說。一種說法,獨龍族認為,人死后,靈魂要去到祖先居住的地方,隻有紋了面的人才能找到正確的路﹔另一種說法,紋面的圖案是獨龍族家族區別的象征,根據不同的圖案,來區分來自哪個氏族﹔還有一種說法,當時獨龍族的婦女為了逃避周邊異族的威脅,出於自保才紋面的。

  4月19日,丙秀芳正在參加當地老年協會活動,老年協會每周五下午都會舉行文藝活動。

  如今,丙秀芳老人已經四世同堂,住進了政府幫扶修建的舒適安居房。“如今的好日子之前都不敢想。”丙秀芳回憶,過去,吃不飽、穿不暖,自己種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每年還要上山去挖野菜、摘野果來充飢。家裡窮得連鞋子都沒有,上山都得光著腳。現在,完全不擔心吃住問題,比以前富裕多了。自己還加入了老年協會,每周五都有文藝活動,和老人們一起唱歌、跳舞很開心、很幸福,自己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