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故中弄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問題

2019年04月09日10:37  來源:求是網
 

編者按: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2019年第7期的《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文章多處精妙地運用典故,對道路問題進行了透徹的分析闡述。

那麼,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選取這幾個典故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小編來為你解讀其中緣由!

2013年1月5日,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典故一:風景這邊獨好

總書記說:

“但是,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風景這邊獨好’。”

出處: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毛澤東《清平樂·會昌》

釋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意為經過不懈努力,方能領略到別人看不到的景色。這首詩是毛澤東於1934年7月所作。此時,我們黨面對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但這首詩卻呈現出了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

聯想到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曾面臨著國際輿論的質疑。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預言,西式民主制度是“人類政府的最后形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似乎印証了這個論斷。彼時,唱衰中國的輿論在國際上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

然而,中國在這些唱衰聲中崩潰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90多年來,我們黨保持著堅定的政治定力和自信,團結帶領人民,披荊斬棘,大膽探索,一輩人吃三輩人的苦,找到了一條能夠把苦難深重的人民解放出來,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這條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而反觀西式民主,亂象叢生,制度危機凸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冷戰結束后採納了西方模式,結果黨爭紛起、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至今都難以穩定下來。

正是因為堅持不懈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我們看到了別人難以看到的別樣風光。我們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真可謂是“風景這邊獨好”!

典故二:邯鄲學步,失其故行

總書記說:

“我們千萬不能‘邯鄲學步,失其故行’。我們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出處: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戰國]庄子《庄子·秋水》

釋義:

邯鄲學步,講的是在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卻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確定了方向,但路該怎麼走?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引用這句話,是想說明,自己的路終究需要自己走

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之初,我們隻能學蘇聯的經驗。經過實踐,我們黨很快就覺察到蘇聯經驗的局限。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以蘇為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我們后來逐漸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打下了基礎。

如何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吸取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轉移工作重點,實行改革開放,鮮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0多年來,我們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使我國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

“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事實証明,從來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模式,更沒有唯一的模式,盲從隻會導致失敗。我們隻有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終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典故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總書記說:

“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出處: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鄭燮《竹石》

釋義:

《竹石》是一首題畫詩,表面寫竹,實則以竹喻人,表現其積極樂觀的品格,堅韌不拔的信念。

理想信念有多重要?對於共產黨人來說,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會硬,站位就會高,行動就堅決。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失去方向、目標和定力,在風雨面前搖搖擺擺、東倒西歪。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一些人在理想信念上出問題,思想根子還是出在沒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准確把握上。“金剛不壞之身”,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真經才能守持。

堅定的理想信念,表現在我們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充滿自信。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

典故四: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總書記說:

“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出處: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龔自珍《定庵續集》卷二《古史鉤沉二》

釋義: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意思是想要一個國家滅亡,就要先讓這個國家沒有歷史文化作為支撐。

歷史有多重要?對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其歷史就是源流,就是命脈。否定黨史國史,是歷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然而,近年來有一些國內外敵對勢力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在談及如何理解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時提到這個典故,就是因為隻有深刻理解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一重大論斷,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必須正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否則就有可能被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所迷惑,掉進一些勢力刻意設計的陷阱裡。

當年蘇聯解體、蘇共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蘇共歷史被全面否定,“告別過去”等論調充斥輿論,結果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政治混亂、行為混亂,人們對蘇共、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偌大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鳥獸散了。

(責編:白宇)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