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莫早於雅礱,農田莫早於澤當。”古老的歌謠唱出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在聖潔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個地方,因地處崗底斯山和念青古拉山以南而得名,這裡,是藏民族的搖籃、藏文化的發祥地,是一顆鑲嵌在藏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這裡,是有“藏南谷地、西藏江南”之稱的山南。
憶往昔,昔日雅礱曾孕育了西藏悠久厚重的文明。看今朝,今日山南正譜寫著跨越式發展的華美篇章。
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山南經濟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態環境更加美好。2018年當地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分別達164.32億元、18.88億元,是1990年最早記錄的59.1倍,財政收入是1959年的2804.9倍。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人民當家作主 民主改革第一村喜獲新生
驅車從山南市區來到克鬆村,一條條硬化路延伸到村間地頭,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分布在道路兩旁,讓人眼前一亮。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鬆社區居委會叫做克鬆庄園,是舊西藏大農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所屬庄園。克鬆是西藏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的村子,被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鬆村
“民主改革之前的克鬆,庄園裡的農奴和奴隸被當成‘會說話的牛馬’,承受這沉重的差役負擔,成年累月地辛勤勞動,終年不得溫飽。”克鬆社區黨支部書記邊巴次仁回憶道,在那個苦難的歲月裡,沒有人身自由和最基本的人權。
1959年3月28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克鬆村的村民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財產——土地、畜牧、房子,真正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國家的主人。“當熊熊的烈火燒燼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的地契、契約時,他們圍著火堆情不自禁地挑起了舞,抒發著獲得新生的喜悅之情。”邊巴次仁說。
“最后,尼瑪次仁、基嘉、烏金等站在圈中桌子前面。圍著他們的人們把手高高舉起來了,這是一些終年勞碌的手、被人支配的手,今天第一次自由地舉起來,在這個庄園面前,過了第一次民主生活。”克鬆社區陳列館中的文字,讓人穿越到那個黑暗的年代。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証明,民主改革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願望,契合西藏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2018年克鬆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35元,是1978年的98.7倍。2017年,所有貧困群眾實現脫貧摘帽,邁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庄大道。”邊巴次仁表示,如今的克鬆,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昏暗的酥油燈變成了明亮的電燈,條條硬化路通到田間地頭,寬帶網絡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隨著鄉村振興地不斷深入,克鬆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處處呈現著幸福祥和、安居樂業的新景象。
“貴族的太陽落下去了,群眾的太陽正冉冉升起。”偉大的變革深刻地改變了西藏人民的命運,改變了克鬆村民們的命運。
誓把天塹變通途 雪域高原上開辟新天路
交通是西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團結的橋梁。位於山南市貢嘎縣境內的杰德秀一號特大橋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架梁、鋪軌工作。即在預制好的橋墩上用T梁架設好橋梁,形成路基后,在進行鋪軌。
杰德秀一號特大橋上正在進行鋪軌工作(人民網 王子侯攝)
拉林鐵路是新建川藏鐵路在西藏境內的先行段,是雪域高原修建的一條新“天路”。全長共435.48公裡,拉林鐵路全程90%以上的路段都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在建設過程中,高原施工缺氧、自然條件惡劣、地質條件復雜等問題,為施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我們的施工作業工人都是內地來的,絕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高原施工,在這種缺氧的條件下非常不適應。”西藏鐵路建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楊柳波介紹,拉林鐵路全線年平均含氧量不到平原的70%,在隧道內的含氧量更不及洞外的80%,在高地溫隧道內工作2小時就達到人體極限,必須輪換。
不僅要克服高原施工缺氧,青藏高原氣候干燥、風沙大、日照強,冬季晝夜溫差高達30度,凍脹現象層出不窮﹔還有硬岩岩爆、軟岩變形、高地溫、冰磧層、風積沙等復雜地質條件給施工造成不小的困難。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在“兩路”精神的引領下,鐵路建設者們勠力同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誓把天塹變通途。“自2015年拉林鐵路開工建設以來,各專業工程有序推進,質量安全管控有力,投資計劃完成良好,預計在2021年建成通車。”楊柳波說。
建設拉林鐵路,還幫沿線村民解決了勞動就業問題。來自貢嘎縣杰德秀鎮的居民達瓦深有體會,在拉林鐵路修建之前,達瓦隻能去拉薩和山南等地外出務工。“現在,拉林鐵路的施工帶動了他和他身邊的許多村民們就業,每個人的年收入能達到3萬元。”達瓦說。
據初步統計,拉林鐵路開工以來,各標段共吸納當地農牧民勞務工10000余人次,近年來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入約7億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各個項目部的領工員和技術員還手把手教村民們操作,極大地提高了農牧民的勞動技能,使他們不但走上致富路,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與幸福。
門巴群眾喜搬遷 勒布溝裡建設幸福家園
穿過漫無邊際的皚皚雪山波拉山,走過狹窄危險的盤山公路,從山頂埡口到山下,在短短30公裡的距離內經過一百多個彎道,海拔高度下降了1600多米,再繞過幾道彎,眼前便豁然開朗起來。極目遠望,天空白雲繚繞,翩遷起舞,山頂白雪皚皚,銀光閃爍,山腰嬌翠欲滴,雲煙裊裊,山下溪流蜿蜒,瀑布飛流。神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裡便是勒布溝。
勒布溝地處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境內,藏語意為“好的地方”。這裡氣候宜人、物種豐富、山川秀美、四季如春,是我國少數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為了讓門巴族鄉民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錯那縣政府因地制宜,實施了勒門巴民族鄉(以下簡稱“勒鄉”)新型特色小城鎮等邊境小康村建設,助力鄉民致富增收,讓鄉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勒門巴民族鄉的新型特色小城鎮(人民網 王子侯攝)
2018年2月7日,勒鄉舉行了特色城鎮搬遷儀式,群眾們喜遷新居。新型特色小城鎮的建成,讓勒鄉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功能更加齊全,民族特色更加鮮明。還讓當地鄉民們吃上“旅游飯”。
62歲的古如老人告訴記者,自己搬遷新房后開設的農家樂,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200多位游客,一年光農家樂的收入就有3萬多。“我還加入了鄉裡的茶葉農奴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茶葉種植和加工,每年還能有1.5萬元的分紅呢。”古如說。
“邊境小康村不僅突顯了門巴族特色,成為門巴民族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讓勒鄉群眾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子,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過上了文明幸福的美好生活。”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坦言。
“近年來,不光是勒鄉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干部群眾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也有了新的轉變,我們干部的工作作風更加的務實,一步一個腳印,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得群眾的幸福指數。”李佳說。
今天,山的這邊比山那邊好,門巴族鄉民們正用實際行動感恩黨、留得住、生活好、戍邊關,“做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