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魅力湖南奔跑的足音
——聚焦湖南代表團媒體開放日
3月7日下午,湖南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並向中外媒體開放。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新國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唐婷 賀佳 冒蕞 劉文韜 張斌 孫敏堅
推開一扇窗,望向三月洞庭,正是一年春好處。
3月7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92家中外媒體聚焦湖南代表團開放日,滿眼皆是“國際范”,不同膚色、不同語言,“長槍短炮”、百般武藝,推開了世界了解湖南的窗。
打開一扇門,滿懷浩蕩長風,展現湖湘萬千氣象。
國家戰略下的湖南作為、民生實踐裡的殷殷深情、開放浪潮中的湖南底氣……問得直接深入、答得坦率真誠,一問一答之間,敞開了湖南擁抱世界的門,聽到了魅力湖南奔跑的足音。
道路千萬條,實干第一條。媒體開放日裡看湖南,一幅奮進、創新、開放、自信的湖湘卷軸漸次鋪開……
【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在湖南歷史上前所未有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個月后的2016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對湖南工作提出了“三個著力”的重要指示。這其中,擺在首位的正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對於重化工業佔比高、發展不足和發展不優並存、長期頂著“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產之鄉”帽子的湖南而言,推進這一改革迫在眉睫。
3年多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三湘大地掀起了一場壯士斷腕的深刻變革。正如省委書記杜家毫在3月7日下午媒體開放日上接受央視記者提問時所言,“這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在湖南歷史上前所未有。”
一場場攻堅戰,指向利益固化的藩籬,朝著沉疴宿疾開刀。一組組數據印証著這一前所未有的歷史:近3年關閉退出煤礦426處、化解煤炭產能3119萬噸,關閉非煤礦山上千家,整改退出煙花爆竹生產企業近1200家,淘汰落后的化工、造紙、冶煉、鋼鐵等規模工業企業達3000多家,佔全省總量的1/5,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
“刮骨療傷”的背后,有壓力、有犧牲、有雜音,更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和擔當。
頂住壓力“破舊”,搶抓機遇“立新”。過去兩年,湖南每年關閉退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200家,但新增企業達2000家以上,一“減”一“加”之間,新舊動能正加速轉換。
通過“壯士斷腕”“騰籠換鳥”,“陣痛”后的湖南迎來“脫胎換骨”“鳳凰涅槃”。
新年首個工作日,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等省領導分赴各園區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分別由20位省領導對口聯系;偉創力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時86天,創造了項目建設的“望城速度”……在速度與激情之下,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迅速涌現,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
去年,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3年前,湖南互聯網產業僅100多億元產值,如今已突破1000億元。
“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各級干部發展觀念轉變,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促進了高質量發展,也促進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湖南大地上更加深入人心。”杜家毫如是總結。
【聚焦脫貧攻堅】
預計今年底湖南貧困縣可望全部摘帽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視察時,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理念。
還是3年前的那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特地詢問了十八洞村群眾收入、大齡男青年“脫單”等情況。
對於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對於湖南的貧困鄉親,總書記更是關懷備至。今年2月4日,正逢農歷大年三十。萬家團圓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還惦念著貧困地區、心系困難群眾,對湖南脫貧攻堅特別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不用揚鞭自奮蹄。5年多來,在精准扶貧理念的指引下,湖南奮力脫貧攻堅,到去年底,全省已累計脫貧68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3.43%下降到1.49%。預計今年底貧困縣可望全部摘帽,明年可實現全部貧困人口脫貧。
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的“秘訣”何在?面對中國日報記者的提問,杜家毫說,脫貧攻堅最明顯的特色、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精准”。最深切的體會就是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一批”要求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精准發力、精准施策,創造性地貫徹落實。
除去“軟骨”病、苦練“造血”功、打好“組合”拳、走穩“特色”路,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湖南蹄疾步穩--
產業扶貧趟出一條“四跟四走”的新路子;
在貧困村設立無污染、可靈活就業的扶貧車間,推動當地發展的同時,亦有效解決農村“三留”問題;
與廣東等沿海省份開展勞務協作脫貧試點,一大批在外務工貧困人口實現穩崗就業;
把脫貧攻堅與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全省設置了護林員、護河員、養護員、保潔員等3萬多個公益崗位,讓貧困戶通過勞動擺脫貧困;
開展“三簽字三走訪”活動,對尚未脫貧摘帽的19個貧困縣分別確定一名省領導對口幫扶聯系,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
上線“中國社會扶貧網”、組織優秀民營企業開展“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通過各級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戶幫戶、親幫親,互助互愛奔小康”活動,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
……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成在精准。正是緊扣“精准”二字,在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實踐中,通過邊探索邊總結,精准扶貧的“湖南樣本”正在形成。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讓“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畫面重現
白鷺翱翔、江豚騰躍、麋鹿嬉戲……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水碧草青、岸芷汀蘭,一派勃勃生機。
猶記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視察,再次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並留下了“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囑托。
在3月7日下午的媒體開放日中,湖南如何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洞庭湖和湘江流域保護治理,成為了中外記者們關注的話題。
“對湖南來講,守護好一江碧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重大責任,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杜家毫的回答,彰顯出湖南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湖南因水得名。湘江、洞庭湖被譽為湖南的“母親河”“母親湖”,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化。然而,我們的母親河、母親湖在為三湘兒女輸送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曾承受著無視保護、無序開發帶來的創傷,湘江和洞庭湖的生態環境一度處於失衡的邊緣。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湖南保護與治理湘江和洞庭湖指明了方向。
這些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環境保護工作擺到突出位置,把建設生態強省納入“五個強省”戰略目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湖南”,成為湖南人民推進環保工作的行動綱領。
還記得6年前,一名環保志願者和新婚妻子在湘潭竹埠港排污口拍下婚紗照。背后,是臟臭污水,泡沫翻滾。但今天,照片的背景已成記憶,排污口消失了,江水清清,水草茵茵,孩子們在水邊嬉戲。
還記得多年前,由於母親湖病了,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在洞庭湖蹤影難尋,最少的時候隻有72頭。但如今,江豚騰躍嬉戲的畫面重現,已經恢復到了110頭。
扎實推進長江岸線的保護治理和生態修復,堅持不懈推進湘江保護治理“一號重點工程”,深入開展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一連串重拳出擊,堵源頭、治沉疴、建制度、調結構,治污力度之大、監管執法之嚴、環境變化之大前所未有。
長江岸線湖南范圍內的42個泊位、13道渡口已關閉拆除,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完成搬遷改造,累計關閉、取締各類入河排污口942個。還有,去年一年清理洞庭湖採砂運砂船800多艘,對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內的所有砂石碼頭、非法矮圍、畜禽養殖進行全部關停、拆除和后移……
這些,都為湘江和洞庭湖重現“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去年底,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I至Ⅲ類水質斷面佔98.7%,比2012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洞庭湖水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總磷濃度持續降低至0.069毫克/升,較2015年下降38.4%。
天平的兩端,一邊是財富,一邊是生態保護。隻有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的“母親河”“母親湖”一定會永葆生機活力。
【聚焦創新型省份建設】
為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貢獻湖南力量
去年10月,湖南創建創新型省份獲得國家批復。
當經濟日報記者問道,建設創新型省份,湖南的底氣和優勢是什麼?許達哲用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來作答--“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目前,湖南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21萬人,在湘院士35名、湘籍院士110名。各類人才繁盛,和湖南良好的創新生態互為因果。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列車……這些閃耀著自主創新光芒的“湖南名片”印証著湖南推動創新的孜孜不倦。
這些年,湖南創新政策密集出台,如激發創新活力20條、芙蓉人才行動計劃、長沙人才新政等;及時出台知識產權軍民融合試點建設、企業研發獎補等7項政策,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投入佔比在2017年提高0.18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去年再提高0.26個百分點,達1.94%;精心引進培育高新企業,近三年每年高新企業增量超過1000家,去年新增1507家、達4660家,總量是2015年的2.56倍;去年2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花落三湘,其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創歷年最佳……
從這些舉措和成效中,不難窺得湖南推動創新的思路。首先是著眼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為此,湖南正加快推動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人才引進、稅收減免等制度,落實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其次是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湖南自2012年設立省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每年投入財政資金1.3億元,2017年更是將投入資金提升至2.8億元,組織實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攻關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25個。
再者是以投入增強創新的后勁。2017年底,湖南出台了《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2018年將之升級為“三年行動計劃”,強調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目標任務責任分解方案的落地,將省內14個市州劃分為四類地區,分解研發經費投入目標任務,並將其成效納入真抓實干考核獎勵內容。
“把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著眼構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開放高效協調的創新體系,讓湖南成為創新創造的樂園。”許達哲在開放日上,介紹了湖南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一方面,要推進一批新興產業技術攻關項目,實施一批重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攻關項目,承擔一批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抓好這“三個一批”,為我國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貢獻湖南力量。另一方面,要推進產學研協同、區域協同、軍民協同等“三個協同”,讓各種創新力量產生“化學反應”。推進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行動、“芙蓉人才行動計劃”等“三個行動”,讓“創新”干在實處。
【聚焦湘非合作】
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彰顯湖南開放底氣和胸襟
湖南團媒體開放日上,非洲國家的媒體記者特別多。個中緣由,與近年來湖南同非洲各國日益加深的交流合作密不可分。
去年9月6日至8日,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期間發布了重磅好消息: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將於2019年在湖南舉行,並將永久落戶湖南。
舉辦中非經貿博覽會,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非合作“八大行動”中第一個行動的第一條舉措,是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下唯一的經貿活動平台,這無疑成為湘非合作中最亮眼的成果。
走入對非合作“蜜月期”,源於湖南的獨特優勢。
首先,湖南是毛主席的家鄉,毛主席號召廣泛團結亞非拉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非洲人民對毛主席有著特殊的感情;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撒播非洲大地,幫助非洲人民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偉人故裡、“雜交水稻搖籃”這兩張閃亮的名片,為湘非友好交往、密切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省長許達哲在回答來自西非馬裡《獨立者報》記者提問時就提及了一個細節,許多非洲國家的領導人來湘訪問時,都要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同時,湖南在裝備制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採礦冶煉等領域的優勢,恰恰符合非洲國家的發展需要,雙方的產能互補性非常強。
敏銳覺察到這些合作的契合點,近年來,湖南與非洲高層互訪不斷,結成友好州省、城市達8對,建立了多個國家級、省級對非經貿合作機制。去年6月,許達哲率團訪問烏干達、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三個非洲國家,達成了眾多實質性合作成果。
近4年來,湖南已連續舉辦多場大型對非經貿活動,包括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非洲國家駐華使節湖南行、湖南·非洲國際產能合作暨工商企業跨境撮合對接會、湖南-非洲地方產業合作對接會等,推動了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湖南對非貿易連續4年保持50%以上增速,2018年對非進出口達28億美元。
湘非“蜜月期”背后,折射出來的是湖南開放的底氣和胸襟。作為中部內陸省份,湖南立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部”新定位,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以逐年增多的國際友城關系為媒,以運力不斷提升的湘歐快線、國際航班、水運航線為路,以長沙跨境電商綜試區、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以及各類綜保區、保稅區為平台,在經貿、產業、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務實推進國際合作,實現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引進來”。
2018年,湖南省實現進出口總值3079.5億元,同比增長26.5%,增速位列中部地區第一,全國第四。這一數據,是湖南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構想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的有力佐証。
【聚焦承接產業轉移】
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激勵政策即將出台
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將企業第二總部落戶長沙。這位從益陽走出的湖南伢子作出這個決定,不僅因為家鄉情結,更因為湖南獨特的區位優勢、政策紅利和濃厚的互聯網創業氛圍。
“姚勁波代表是我們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一個典型。”媒體開放日上,杜家毫向中外媒體如是介紹。
這是湖南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生動故事。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極大完善、產業格局的深刻變化,湖南從沿海的內陸,一躍為開放的前沿,以更低的成本、便利的交通、優質的營商環境,成為吸引國際國內資本和沿海產業轉移的高地。
承接產業轉移,湖南承載著中央的厚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以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透把握對湖南作出“一帶一部”的全新定位。如何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優勢,一個重要支點就是抓住產業梯度轉移的重大機遇,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上更好地發揮作用。2018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湖南考察時明確要求湖南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核心,全力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實體經濟兩篇文章,爭當承接產業轉移的“領頭雁”。
承接產業轉移,湖南在強政策、上項目、筑平台、優環境上下功夫、出實招。大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湘籍湘情”催生了招商引資“歸巢效應”,僅衡陽近年來引進的衡陽籍客商投資項目就佔全市總數超30%,引資接近總額40%。實施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通過3年努力,培育創新創業園126家,建成各類標准廠房3833萬平方米,成功引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提前超額完成任務。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營造了近悅遠來的“環境磁場”。從簽約、開工到投產僅用150天,年產能達10億元的貴德光電產業園落戶江華瑤族自治縣的故事成為湖南吸引更多企業放心而來的生動樣本。
數據顯示,近5年來,全省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超過16000個,投資總額近17000億元,每年帶動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以上。
2018年11月,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正式獲批,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再添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平台。省發改委主任胡偉林向記者透露,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支持示范區發展的若干政策,將從承接平台、要素保障、財稅金融、降低成本、優化環境等10個方面出台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激勵扶持政策,近期即將發布實施。
【聚焦改善營商環境】
敞開市場之門打開便利之門洞開減負之門
營商環境,正成為全國各地檢驗高質量發展成效的一個“熱詞”。
2018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對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等全國35個大中城市進行營商環境評價。其中,長沙從2017年的第二十位躍升到第九位;軟環境表現則更突出,排名第二位。
“長沙營商環境的得到各方肯定,正是湖南營商環境得到改善的一個縮影。”許達哲在回答鳳凰衛視記者提問時坦言,湖南作為中部內陸省份,擴大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改善營商環境則是擴大開放題中應有之義。“環境就是生產力,我們要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創造成長、壯大的‘良好生態’。”
市場經濟的競爭,本質上是營商環境的競爭。不臨海、不沿邊的湖南何以成為創新開放的高地?探究背后的密碼,其中的關鍵仍然是營商環境改善帶來的發展紅利。
敞開了市場之門。湖南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該由企業做的、市場辦的,政府不越位。對106項涉及市場准入的審批事項實現“証照分離”。放寬市場准入,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制。
打開了便利之門。湖南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多証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企業平均開辦時間壓縮至4個工作日以內。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了市場活力的“乘法”效應。截至去年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達391.38萬戶,全年新增市場主體79.48萬戶。長沙每千人市場主體達103個,超過北京、上海,和杭州接近。
洞開了減負之門。嚴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2018年,湖南制定38條降成本措施,實現省立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清零”,落實國家各項減負政策,共減輕企業負擔900億元以上。今后,還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再為全省企業和個人減稅330多億元。
廣開了信心之門。湖南先后制定出台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對接“北上廣”優化大環境、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等政策,實行優化發展環境十條禁止性規定,整治“吃拿卡要”微腐敗,清除“紅頂中介”生存土壤,政商關系更“親”“清”。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湖南整合相關職能和資源,成立政務管理服務局,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更好地服務群眾和企業。
“政府該做的事一定做好,政府承諾的事一定辦到。”媒體開放日上,許達哲的話語堅定而誠懇。努力建設好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湖南正以政府工作作風改進的實效促進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聚焦作風建設】
抓好作風建設“三件大事”,在鞏固、深化和拓展上下工夫
“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深入治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特別是吃喝之風。”
“聚焦民生領域,重點深入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
開放日上,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傅奎向中外記者透露,湖南今年在作風建設上要做好三件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結合實際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實抓嚴抓常,從具體的、突出的問題抓起,堅持一項一項進行治理,將作風建設不斷推向深入,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
2017年,湖南出台規定,嚴禁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利用領導干部的職權和職能在金融領域牟取私利。2018年,禁止利用領導干部職務和職權影響“提籃子”。今年,又部署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展集中整治。湖南堅持“每治一症”,必盯“關鍵少數”,體現的就是監督要從領導干部抓起、從領導干部嚴起。
數據顯示,僅金融領域以權謀私問題,湖南就查處了132名領導干部,涉案金額6800多萬元。“提籃子”問題中,僅查處的廳局級干部就有7位,涉案金額8000多萬元。去年,還依法查封和取締了1000多家“一桌餐”、“私房菜”經營戶,從源頭上不斷鏟除“一桌餐”生存土壤。
重拳出擊,體現的正是省委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決心和力度。其中積累的有效經驗,如嚴禁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插手金融領域謀取私利,還獲得中央有關部門推介,被吸納進去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條例第95條。
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約法三章”,重點治理“違規公款吃喝”“違規配備使用辦公用房”“違規收送紅包禮金”等突出問題,對違反者一律先免職后處理。為推進標本兼治,湖南不斷補齊制度短板,各級黨組織修訂完善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制度措施500多項。從制度機制層面下真功夫,有效實現了“當下改”和“長久立”的有機結合。
作風問題往往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老問題解決了還會有新問題,必須在鞏固、深化和拓展上下工夫。
今年的1月10號召開的省委七次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大力提倡求真務實真抓實干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意見》,點出了五個方面、十六類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表現,一一列出負面清單。目前,湖南正進行對照檢查,已曝光一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案件。
而對於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特別是吃喝之風的整治,今年還要繼續往深裡抓,不斷地鞏固成果、防止反彈。
群雁高飛頭雁領。春節上班第一天,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和省長許達哲,就帶著20位省級領導干部深入20多個貧困縣,頂風冒雪走鄉串戶。作風下沉,關心群眾,換來的是貧困地區人們滿滿的幸福感和明顯提升的滿意率。
“越到后面,脫貧攻堅的任務越艱巨,要想啃下硬骨頭必須要好作風。”傅奎介紹,從去年開始省紀委省監委就開展了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今年、明年還要繼續開展,一干三年,務求實效。
【聚焦政治建設】
推進政治建設考察全覆蓋
開放日上的“壓軸”問題,與政治建設有關。
從分批對縣市區黨政正職開展政治建設考察,到出台文件將政治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一年來,湖南在全國率先探索發揮政治建設統領作用的有效途徑,獲得了中組部的推介,也贏得了中外媒體的關注目光。
接過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王少峰分享了開展政治建設考察的“湖南做法”。
十九大報告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為了更好推動政治建設落實落地,從2017年12月開始,湖南採取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辦法,對全省122個縣市區黨政正職開展政治建設考察。
政治建設,怎麼考察?在一些人看來,政治建設是在腦子裡搞建設,不太好把握。
“主要考察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正職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省委主要領導給考察工作定調:在政治建設考察中,必須突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突出聯系實際,特別是聚焦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打好“三大攻堅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督促領導干部真正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
考察工作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從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5個方面樹立考察標尺,形成“16個是否”評價要點,為干部進行“政治畫像”。
政治建設考察通過深度訪談、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印証等形式,注重深入具體工作和事情考准考實“五個政治”表現情況,通過事例、數據等評價干部、說明問題,做到具體、直觀、鮮活,防止空對空。
考察組對每名縣市區黨政正職都形成一份政治考察“體檢單”,並把“體檢”成果體現到干部使用上,堅決把政治上強的干部用起來,把政治上不過關的拿下去,嚴把政治標准硬杠杠。
“對黨的建設尤其是政治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作為一名‘一線總指揮’,平時隻顧埋頭干活,不抬頭看路”……參加政治建設考察的縣市區黨政正職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全面的“政治透視”進一步校准了自己的發展觀、政績觀,謀劃發展、推動實踐的理念更清晰,行動更堅決。
在政治建設考察的正向激勵下,2018年,湖南新引進98家“500強”投資項目170個,壓減政府舉債項目2459個,關停“散亂污”企業3734家,實現13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8個貧困縣摘帽。
“實踐反復証明,政治站位上不去,一切工作就上不去。”王少峰說,湖南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質量推進政治建設考察全覆蓋,把湖南的政治建設提高到更高水平。
(湖南日報北京3月7日電)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