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論歷史文化“金句”:學史鑒得失 學詩志高昂

人民網 丁濤

2019年02月02日13:55  來源:人民網
 

  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這是1日上午,習近平在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裡的老街坊們拜年。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編者按】前門東區是北京老城重要歷史片區,是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體現。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這裡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再次談及歷史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在國際國內多個場合就歷史文化作過一系列重要論述。本網摘取其中的精彩“金句”,與廣大網友一同學習。

1.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2013年11月26日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的講話

3.既不要片面地講厚古薄今,又不要片面地講厚今薄古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就是說,我們既不要片面地講厚古薄今,又不要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科學的態度,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4.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強調

5.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6.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系,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14年12月20日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

7.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8.一些地方不重視城市特色風貌塑造,很多建設行為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無知和輕蔑,做了不少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

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東西,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是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人們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憑據。我們對待建筑的新風格、新樣式要包容,但是絕不能搞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現在,一些地方不重視城市特色風貌塑造,很多建設行為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無知和輕蔑,做了不少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我們應該注意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筑個性,讓中國建筑長一張“中國臉”。

——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報》24版《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

9.要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遺產保護

我們要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開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動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提升合作辦學水平。要發揮智庫作用,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在文化、體育、衛生領域,要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務實項目。要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遺產保護。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10.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2019年2月1日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強調

(責編:丁濤、李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