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張報紙和她的網站(人民眼·人民網20年)【3】

本報記者  孔祥武
2017年01月15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為了清朗的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眾聲喧嘩,不實傳聞層出不窮。“辟謠如救火,尤其是對災害類、事件類傳聞的調查核實,需要搶第一時間,有力回應。”人民網《求真》欄目主編孝金波說。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先生病逝,享年105歲。消息傳出當天,不少媒體和網友紛紛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刷屏式”紀念,其中署名為楊絳《一百歲感言》的手寫體“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等相關內容,流傳甚廣。

人民網《求真》欄目調查發現,所謂《一百歲感言》並非全部由楊絳本人所作,而系拼湊其他內容而成。人民網記者隨即聯系人民文學出版社,得到工作人員証偽后,及時採寫《網絡熱傳的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並非先生所作》一文澄清事實真相,被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環球時報、新華網、CCTV微視等330家微信公眾號轉載。

自2011年12月上線以來,《求真》作為人民網重點打造的原創辟謠類新聞專欄,將網上傳播廣泛、網友關注度高的各種謠言傳言列為報道對象,通過對信息的搜集甄別、調查求証機制,第一時間為網友報道事件真相,遏制虛假信息、傳遞事實真相、引導網上輿論、淨化網絡環境。

“一些媒體《中國超日本成‘過勞死’第一大國,每年超60萬》的報道,是真的嗎?能否協助查証?”2013年7月,孝金波接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事轉來一條網友提供的線索。

《求真》欄目組迅速行動,追根溯源,梳理了近7年涉及該消息的報道,發現“60萬”一說實為醫學研究中對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的估算,在傳播中有外媒誤將“猝死”譯為“過勞死”。為深入求証,人民網記者還採訪了當年接受媒體採訪的專家,這位專家明確表示,“心臟性猝死”與“過勞死”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並介紹了相關數據來源及課題情況。另外,記者還向國家衛生統計信息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專家詢問了過勞死問題相關情況。

最終形成的報道《中國每年60萬人“過勞死”?實為心臟性猝死估算人數》,對“中國‘過勞死’人數每年超60萬”這一公眾習以為常、誤傳多年的數據進行了求証糾正,在眾聲喧嘩中堅持科學理性思考,踐行了“扶正抑偏,探尋事件真相”的欄目承諾。

互聯網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人類有權利擁有一個更美麗、更干淨、更安全的網絡家園。

遠在瑞典的學者喬奇姆·拉爾森,沒想到他參與的一篇研究論文讓自己在中國陷入巨大的爭議。2016年11月23日,某研究機構聲稱依據這篇論文在其微信認証賬號上發文稱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隨后被上海某網絡媒體撰文稱“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束手無策,引發軒然大波。

11月23日,在瑞典的人民網駐北歐記者李玫憶如同往常一樣查閱國內新聞,微信朋友圈瘋狂轉發的一文《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躍入她的眼帘。多年養成的新聞敏感讓她下意識做了兩件事:約訪文章作者拉爾森,同時向人民網總部以及人民日報匯報情況。似乎心有靈犀,人民日報要聞四版也在同一時間委托李玫憶採訪。

經過李玫憶的努力,拉爾森同意接受採訪。至11月30日,人民日報要聞四版《求証》欄目和人民網共發出3篇相關報道,以消息源作者的親口之言,戳破了所謂“霧霾導致‘耐藥菌’產生”的謠言。

隻有求真才能祛除喧囂,隻有規范才能走得更遠。為了助力網絡空間真正清朗起來,人民網也在強身健體、苦練內功,通過強化對地方頻道經營活動的管控,進一步落實相關管理規定並建立監督審核機制,有效杜絕了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情況。“在採編與經營之間筑起了‘防火牆’,給全體員工戴上了‘緊箍’。”人民網有關負責人說。

(責編:白宇、張玉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