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張報紙和她的網站(人民眼·人民網20年)【2】

本報記者  孔祥武
2017年01月15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群眾呼聲在互聯網回響

即將卸任遼寧省委書記的前夜,張文岳決定將自己陸續對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的360條批示集中公布。“《地方領導留言板》上網民給我的留言,我一個不落地看了,都批示了意見。既然網民通過這個平台給我留了言,我應該有所交待,全部都回復,這也是對每個網民的尊重。”盡管時間已過去8年,這個欄目的幾位編輯記憶猶新,那是2009年11月29日。

360條批示,全部是省委書記的手寫材料,並無電子版,如何以最快速度全部上網發布,成了擺在幾位欄目編輯面前的一個“難題”。反復溝通之后,最終決定通過兩條電話線同時念稿、兩位編輯敲字的方式搶時間。

聽筒那邊,省委書記的秘書和人民日報社遼寧分社的記者分別通過各自的電話一頁頁念誦這些長則上百字、短也十幾字的書記批示,人民網的編輯在聽筒這頭飛速敲擊鍵盤,把一任省委書記對百姓的眷眷深情化作一條條留言回復發布上網。

全部完成時,已是凌晨3點。第二天一早,細心的網民會發現,遼寧省委書記版塊新增了360條回復。11月30日早上,張文岳上網看到自己的批示全部公布后非常欣慰,並囑托秘書向人民網表示感謝。當天下午,遼寧省召開干部大會,張文岳同志正式卸任。

我國有7億網民,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創辦10年來,吸引近百萬網民參與其中,先后有59位省委書記、省長通過人民網與網友互動,2000多位市縣一把手公開回復網民留言,幫助解決各種問題60多萬項。

在《地方領導留言板》的幾位編輯眼中,羅強堪稱“忠實用戶”。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四川省廣元市委書記的羅強到人民網做訪談,主動提出希望能登錄《地方領導留言板》,自己對留言進行回復。不久,“廣元羅強”成為全國第一個在《地方領導留言板》上實名公開亮相、親自操作的官員賬號。

羅強后來調任綿陽市委書記,“綿陽羅強”出現在留言板上。當他看到有網民反映很多人在城區亂按喇叭制造噪音,第二天就帶領市交通、城管、環保等部門人員上了街。一番專題調研后,綿陽展開集中整治機動車違法鳴喇叭專項行動。1月8日,羅強當選成都市市長,他的新昵稱“成都羅強”當天就出現在《地方領導留言板》。

人民網不僅搭建平台,而且躬身實踐,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到網友的心坎裡。

2015年,人民網把目光投向了我國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13名人民網記者分赴河南、貴州、安徽、四川、雲南、廣東等省,翻山越嶺,探深山農村、田間地頭,訪基層政府、公益組織,行程近萬公裡。哪怕是“麻風村”“艾滋村”,他們也毫不退縮。

為了跟孩子們拉近距離,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人民網記者陪孩子寫作業、爬山路、打苞谷、拾柴火、燒火做飯……時隔一年有余,採訪中遇到的那些孩子們的臉龐,仍深深印在人民網這些80后、90后記者的腦海裡:河南省西華縣9歲的靜麗,想媽媽想到哭,卻不願意爸媽回到村裡陪她,因為隻有爸媽打工賺了錢,才能“蓋大房子”,才能“給弟弟娶媳婦”﹔貴州省羅甸縣9歲的孟小花,放學后穿著涼鞋飛快地走在隻有一腳寬的山路上,回到家聽見弟弟在哭,扔下書包把弟弟背在背上……

“把愛還給大山,用我們的筆幫助困境中的孩子們!向全社會發出有力的呼吁!”人民網重磅推出“十問留守兒童”系列報道,在客觀呈現、深刻剖析留守兒童問題的基礎上,就解決相關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受到了領導同志和有關部門重視,推動了問題的逐步解決。

百姓情懷、人民本色,感動著人民的感動,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是人民網20年來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1年7月17日,廣西南丹縣發生特大礦難后隱瞞不報。7月31日15時46分,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以“任桂瞻”的集體筆名,在人民網發表原創性報道《廣西南丹礦區事故扑朔迷離》,事后証實這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發布的第一篇自採新聞。這篇報道點破了南丹事故被隱瞞不報的要害,立即被眾多網站轉載。

艱難和阻撓並沒能讓人民日報記者止步。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先后三次到南丹採訪,在人民日報尤其是人民網上就南丹礦難先后發表了100多篇報道和10篇述評,為黨中央、國務院查處此案提供了輿論支持,對礦難責任分子形成了輿論震懾。當時一位中央領導同志說,要不是人民日報的報道,“差不多上百人就要冤沉水底了”。

一位參加過南丹礦難報道的記者說:“倘若今天又面對當年南丹礦難那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我們還能像當年那樣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嗎?回答是: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是黨和人民的記者!”

人民網原副總裁官建文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多年之后,有人來人民網應聘,當被問及人民網給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應聘者隨口而答:南丹礦難。

(責編:白宇、張玉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