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方位【3】

本報記者 田俊榮 白天亮 朱雋 劉志強

2016年12月13日22: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方位,新實踐

新方位,“怎麼干”?腳下要有新實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啟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國經濟,為何在關注“需求側”的同時更多將目光對准“供給側”?

從速度維度看——

新常態下速度換擋的背后,本質上是結構調整。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側政策空間越來越小,擠出效應卻越來越大。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從長期入手,立足於結構調整,把政策重心轉向供給側。正如外媒所說的那樣:“中國領導層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與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劃清了界線。”

從結構維度看——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一方面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一方面卻要大量進口關鍵裝備、高端產品﹔一方面消費者對質量高、有信譽保障的消費品需求越來越大,一方面卻是國內供給無法滿足,導致境外購物熱度不減、“需求外溢”。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從動力維度看——

新常態要求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由於一個個市場主體的集合構成供給側,隻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激發創新主體的動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國經濟真正從“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從世界經濟的坐標系中看,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絕不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相反,“中國以其較早的認識、較大的回旋余地、較強的體制優勢等正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五大政策”,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都融入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火熱的“四則運算”中。

瞄准過剩產能做減法,“減”出新空間。宏觀政策“穩”的同時,產業政策要“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堅定地去是為了更好地進。今年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超額完成任務已成定局。產能減了,利潤增了。煤炭業利潤漲了一倍,鋼鐵業扭虧為盈,擺脫了“賣煤球不如賣土豆,鋼價跌成白菜價”的苦日子,打了一場“翻身仗”。

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就業援助、內部分流、轉崗就業創業……社會政策托底,保障去產能不影響飯碗,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整合涉農資金使用、產業扶貧長短結合……脫貧攻堅補短板,確保貧困老鄉同步奔小康。

瞄准創新做乘法,“乘”出新動能。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生活更智能,工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讓產業更智慧……新技術引爆新產業,新模式締造新業態。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微觀政策要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日益寬鬆,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01萬戶,同比增長27%。改革政策要實,減輕企業稅費等成本負擔,釋放減稅紅利。

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的幾步特別關鍵。

使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同步達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國經濟的新方位,正是復興之路上的“關鍵節點”。

辨識洋流,認識新常態﹔揚起風帆,明確新理念﹔開足馬力,投身新實踐。在這個重要的發展新方位上,中國經濟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 

(責編:崔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