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位,新理念
新方位,“怎麼想”?腦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動先導,理念如同大腦,指揮著腳往哪兒邁、勁往哪兒使。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到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發展的進程也正是思路升級、理念更新的過程。今天,發展進入新常態,環境變了,條件變了,理念也必須更新。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為經濟新方位標定了前行航向。
新理念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針對新常態下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新常態下,“后發優勢”“比較優勢”等紅利漸趨用盡,亟需尋求新動力。創新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算過這樣一筆賬: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優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應”更迫切。協調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把握經濟新方位,必須謀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增強發展的平衡性,不讓今天的“短板”變成明天的“陷阱”。
——新常態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或接近上限。綠色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
明天是“霧霾灰”還是“天空藍”?眼下,PM2.5的數值時時牽動著人們的目光。高樓多了、錢包鼓了,清澈的河水、潔淨的空氣卻成了奢侈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現代化。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民眾對綠色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隻有綠色發展,才是永續發展。
——新常態下,我國勞動力、土地、能源等傳統競爭優勢減弱,亟需通過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開放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面臨重大調整,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如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要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新常態下,要調動所有人謀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應對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就要讓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如果隻盯著經濟數據的漲落,忽視民眾幸福感、獲得感的多少,就會透支社會發展潛力,發展也終將難以持續。新常態下,百姓追求的不僅是吃飽穿暖,更渴望活出高質量、挺起精氣神﹔百姓在乎的不僅是看得見的好處,更期盼公平的社會環境、人生出彩的機會。這就意味著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好利益關系,讓發展成果惠及每個人。
發展經濟學的研究顯示,所謂“陷阱”,大多是源於資源稟賦變化之后,過去所依賴的發展路徑走不通了,新的發展路徑又沒找到,發展被鎖死。新發展理念,正是中國化解發展風險、跨越發展陷阱的鑰匙。創新發展才能避免動力衰退,協調發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綠色發展才能避免環境透支,開放發展才能避免畫地為牢,共享發展才能避免社會動蕩。五大發展理念彼此支撐、相互促進,回答的是新常態下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著眼的是新方位上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
理念不會自動變為現實。如果不想干、不敢干、不會干,藍圖再清晰、方向再明確,也難以把新理念轉化為新成效。把握新方位、踐行新理念,需要激發新狀態。
“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新狀態,要有擔當。
新方位下的探索,沒有先例可循,可能不被理解:處置僵尸企業,一些企業會關門、不少員工會下崗,要不要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一些若干年后、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感知其意義的改革,是不是一定要馬上就辦?愈是不易,愈見擔當。今天錯過了寶貴的“窗口期”,明天將面臨痛苦的“折磨期”。以新理念適應新方位,需要沖破羈絆的闖勁、久久為功的韌勁。
“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新狀態,要有定力。
定力來自洞察力,既密切關注經濟走勢,見微知著,又堅持底線思維,做足應對預案﹔定力就是意志力,為了長遠發展而管住眼前的“有形之手”,不為亦是有為﹔定力源於自信力,相信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強大韌性,相信基本方針和政策儲備,不能速度一慢就著急,把新理念拋在腦后,改革遇難就想回頭,把發展目標放在一邊。
“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証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新狀態,還要會作為。
過去謀發展的許多老辦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今天面對的多是“兩難問題”。“會作為”,必須處理好破與立、穩與進等對立統一關系。遇到問題,多個角度想,避免“盲人摸象”﹔處理問題,牽住“牛鼻子”,找准突破路徑。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