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抗戰遺跡

守護不可忘卻的記憶(假日觀察)

2015年08月15日04: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遼寧公安邊防總隊新入警警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本報記者 辛 陽攝
  圖②: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本報記者 潘俊強攝
  圖③:重慶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全貌。
  圖④:重慶李根固舊居修繕前后對比。
  資料圖片

  東北三省遺跡聯盟

  資源共享創新路

  本報記者 孟海鷹 辛 陽

  遺跡分散是東北三省抗戰遺跡分布的一大特點,這些遺跡猶如點點繁星,散落在白山黑水間,給保護帶來了不小困難

  今年6月,由“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15家重要抗戰遺跡單位發起創立的東北抗戰遺跡聯盟成立,目前共有110處抗戰遺跡單位加入了該聯盟。同時,東北抗戰遺跡聯盟網站正式啟動運行,“東北抗戰遺跡聯盟成員單位展示”大型展覽也同期向公眾開放。

  東北抗戰遺跡聯盟的成立,能否拉開東北抗戰遺址集體性保護和推廣的序幕,如何才能讓散落於遼吉黑的抗日英雄足跡永遠生輝?

  “抗戰遺跡分散,是東北抗日斗爭的真實寫照。”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處長王益田認為,“從遼東山區到鴨綠江畔,處處都是抗日游擊隊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的戰場。”當年的東北抗日游擊隊,游弋於深山老林中,抗戰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開的。

  遺跡分散是東北三省抗戰遺跡分布的一大特點,這些遺跡猶如點點繁星,散落在白山黑水間,卻給保護帶來了不小困難。

  2014年,遼寧省文化廳進行新一輪全省抗戰紀念設施、重要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情況排查,排查設施遺址200余處。抗戰遺址多分布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保護難度較大。以柳木橋抗聯密營遺址為例,該遺址是東北抗聯的一處重要遺址,對研究東北抗聯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該密營地處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柳木橋村東北的大山深處,選址極為隱秘。

  東北抗戰遺跡聯盟輪值主席、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說,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遺址保護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列入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遺址保護還有欠缺,甚至一些戰場遺址因地處偏僻,又沒有任何建筑物,已經逐漸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

  8月15日將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放的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於1968年由阜新礦務局建立,2007年移交阜新市人民政府。自建成以來,歷經40余年時間,未經任何大規模的維修,加之建館之初建設標准較低,導致紀念碑片幫脫落,遺骨館狹小、簡陋,水、電、暖等配套設施基本沒有,遺址多處破損嚴重。2014年10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批示,要求遼寧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迅速落實對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的維修改善工作。紀念館隨即閉館並立即進行全面的搶救性維修保護。僅用10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各項維修保護工作。

  “為數不少的抗戰遺址,具體管理單位和使用單位並沒有財力,也沒有渠道去爭取專項資金。而作為保護主體政府,由於財力等原因,目前還不能做到顧及每個抗戰遺跡。”王益田說,近年來各級政府對抗戰遺跡的保護和宣傳越來越重視,“我們也在不斷思考一些新思路使抗戰遺跡得到更好的保護”。

  王益田提出“紅色旅游+綠色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大大減輕遺跡保護所承擔的費用負擔。比如吉林省長白山區,不僅是楊靖宇戰斗的地方,還是旅游勝地。這些戰斗遺跡上,我們建立了紀念碑,有的還建立了紀念館和展覽館。將紅色旅游和綠色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單純的紅色旅游,很難保証遺跡的經費。但保護性開發則可以寓教於樂,還事半功倍,遺跡也很快能為大眾所知”。

  抗戰遺跡聯盟是中國東北地區首家保護研究展示抗戰遺跡的區域性民間組織,“雖然聯盟還是民間組織,隻能通過展覽集中展示上線、制作圖書、網站等辦法來擴大影響力,但平台內各個成員可以資源共享,通過網絡平台和活動推廣,讓抗戰遺跡展示活動走進社區、走進學校等,提高大家對於抗戰遺跡的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全面了解東北地區14年抗戰歷史。”王志強說。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地址: 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

  開放時間:冬季9:00—16:30

  夏季8:30—17:00

  (周一閉館)

  ◆偽滿皇宮博物院(博物館)

  地址:長春市寬城區光復北路5號

  開放時間: 5月1日至10月7日,8:30至17:20。10月8日至翌年4月30日,8:30至16:50。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