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遺跡
守護不可忘卻的記憶(假日觀察)【2】

重慶抗戰遺跡
多元開發煥新光
本報記者 李 堅
將抗戰遺址公園的建設與拆危建綠環境整治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文化體驗、旅游觀光、文博展覽的文化經濟產業帶
走進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綠樹成蔭、環境宜人,不少市民在此休閑觀光。背靠鵝嶺、面朝嘉陵江的狹窄漫坡上,分布著高公館、李根固舊居、劉湘公館、國民參議院舊址、交通銀行學校舊址等5組抗戰歷史文物建筑,集中展示了抗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金融等各方面的歷史風貌。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佔地12萬平方米,前后連接曾家岩、紅岩村,處於重慶抗戰文化遺址長廊的中心位置,是重慶首個抗戰遺址公園,也是國內首個以主題公園的形式展示歷史文化保護成果的公園。
據公園建設方康翔實業公司副總經理苟毅介紹,公園修建前,轄區內房屋舊址不少被用作居民生活用房和工廠廠房,原有房屋60%以上屬於C級、D級危房,74%的家庭處於最低居住保障水平以下,85%的家庭屬低收入家庭。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重慶將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的建設與拆危建綠環境整治結合起來,總投入4.6億元進行拆遷建設,使項目內650余戶、2000多居民告別了危舊房,住進了新家園。在舊址修復的基礎上,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栽種了香樟、黃桷樹等大型喬木灌木,綠地率約60%。“公園通過將沿江堤岸整治、危舊房改造與保護文化遺址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文化體驗、旅游觀光、文博展覽的文化經濟產業帶。”苟毅說。
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的建成,正是重慶在綜合利用中保護開發抗戰遺址的縮影。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是中國抗戰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 重慶現存抗戰遺址395個,涵蓋重要史跡、外事機構、軍事建筑、名人故(舊)居等11個類別。除此之外,還有92001件(套)可移動抗戰文物。“重慶抗戰遺址數量多,具有多樣性和唯一性,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廣泛分布在重慶22個區縣,給保護開發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重慶市文物局局長幸軍說。
重慶通過集中成片利用、整合對外開放、打造交流平台、開辦專題展覽等形式,加強抗戰文物綜合利用。目前重慶已有129處抗戰遺址對外開放,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設有專題展覽32個。建成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等15家抗戰類博物館,宋慶齡舊居等10個抗戰遺址渝台文化交流基地,以及上清寺—紅岩村片區等4個抗戰文物旅游區,年均接待人數約650萬人次。
南岸區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街區現存武昌中華大學抗戰遺址群、孫家院子、永興洋行舊址等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在“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開發模式下,街區范圍內已完成6500平方米文物建筑修繕,並將結合商業、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產業等業態,建設文化休閑區域,實現文物的合理利用。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抗戰遺址保護利用方面,重慶還開展“抗戰大后方歷史研究”,出版《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武夷濱江公司、康翔實業公司、成都鐵路局等共投入2300余萬元,參與保護抗戰遺址18個。
此外,在摸清資源情況、明確保護對象的基礎上,2014年,重慶市文物部門聯合規劃部門編制《重慶市主城區抗戰遺址定點定位規劃》,將主城區314個抗戰遺址的位置、保護范圍、保護要求納入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實行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一張圖”管理,實現抗戰遺址搶救性保護與常態性保護相結合。今年,市政府又將《重慶市抗日戰爭遺址保護利用管理辦法》列為立法計劃,從認定、保護、利用、法律責任等方面加強抗戰遺址管理。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