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怎樣形成的

2015年03月02日13:4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怎樣形成的

  本文語粹

  ●黨的工作戰略布局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工作布局正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比較順利。反之,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挫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意義在於“四個體現”,即體現了我們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大局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民造福、讓全體中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執政觀,體現了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觀,體現了我們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的共產黨人價值觀。

  ●全面深化改革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關系到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系到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歸根到底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內涵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內容無死角,二是主體全覆蓋,三是勁頭不鬆懈,四是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1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並形成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問題。他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引領各項工作。”本文就我們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和協調推進問題,談些學習體會。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

  我們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提出並形成的,其間經歷了3個階段。

  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在黨的十八大之前,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在報告中重申了這“一個全面”的奮斗目標,並且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之際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統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從而把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此后,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

  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樣,就把“兩個全面”進一步擴展為“三個全面”。

  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至此,把“三個全面”首次擴展為“四個全面”。需要指出的是,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雖然都提出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但“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江蘇考察調研中首次提出來的,並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組合在一起,作為“四個全面”首次提出來的。

  對“四個全面”的定位也有個發展過程。最初,這“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要求以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2015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於黨中央的戰略布局。

  黨的工作戰略布局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工作布局正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比較順利。反之,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挫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這個問題有過三次權威表述。

  第一次是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第二次是2012年11月,習近平同志就任黨的總書記不久,就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深刻領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指出:“強調總布局,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他還說:“我們要按照這個總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第三次是在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他還強調:“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它3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責編:潘婧瑤、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