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盛裝“架水節”
大年初一,在湖南省通道自治縣坪日村,侗族姑娘盛裝歡度“架水節”。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攝
隻為別后的重聚
馬年最后一天,春雨如絲。
從北京趕回老家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程一千多公裡,隻為一次別后的重聚。
推開貼著大紅福字的門,爺爺還是坐在那把雙人沙發上。
一旁的座位已經空了兩年八個月二十四天,那是奶奶生前坐過的地方。
奶奶生於1926年。和爺爺結婚是20世紀40年代,十九歲的她從建始縣坐船到恩施城。“她坐的是木船,船頭上扎了大紅綢子。”爺爺回憶說。當年奶奶因為相貌好,她的照片還被印在月餅紙上……后來有了我爸爸和四個叔叔。
回憶變得香甜,空氣裡彌漫著糯米蓮藕的味道。父親、三叔、四叔在廚房准備年夜飯,我和三嬸、四嬸、堂弟、小侄子、侄女圍坐在95歲的爺爺身邊。
“蕾蕾好像瘦些了吧”“是怎麼回來的”……爺爺看著我,慢慢地問著。
今年,北京回恩施有直達的高鐵,以前要坐24個小時的普快列車,現在隻需10個小時。2006年,高速公路通到了恩施。今后回家可以坐飛機、坐火車、坐快客,要是夏天,還可以從武漢坐船到巴東,從巴東開車到恩施也隻需要兩個多小時。
爺爺沒有坐過飛機、高鐵,在他的記憶裡,還是山路彎彎,溝溝坎坎。說起從巴東到恩施的艱險,爺爺給孫女們講起當年的故事。
20世紀初,爺爺跟著他父親從事鹽業生意,據說當年還開了票號。十多匹馬組成馬幫從巴東出發,到達恩施城和重慶周邊。一路上,高山、峽谷、深澗……有一次在野三坡遇到土匪,馬隊被洗劫,從此一蹶不振。沒有實體做支撐,票號漸漸失去了往日風光……這之后,爺爺改做藥材生意。山裡人的一生是驚險的,充滿風浪的。
“趕快吃,這是你爸用柏樹枝熏的臘肉。”爺爺依舊坐在大家長的座位上,紅色棉襖裡的他笑得像一個可愛的孩子。
“老幺估計沒賺到錢,過年也不回來了。”爺爺說。
老幺是爺爺的小兒子,也是我小叔。前些年在油田工作,這幾年出來單干,因為受經濟環境影響,鑽井的活兒不像過去那麼好做。生活總需要起色。最近,小叔開了一家土家菜館,每天隻做一席,但流水能達到上千元。
“老幺就是不定性,要做就要好好做下去。”爺爺說。
“你們工作好、身體好,我就高興!”爺爺接著說。
每次回家,爺爺都滿心歡喜地說著相同的話,只是背駝得更矮了。可記憶裡,還是那個為我撐著大傘,在和平街小學三二班門口等我的爺爺。
從到外地求學、工作算起,闊別家鄉已有17年。一年回一次,或者兩年才回一次。家鄉的人多了,車多了,樓多了。飛速的發展,幾乎讓我摸不清回家的路。但有一個家會留在心底——對於游子,是臘豬蹄火鍋裡不變的香﹔對於孩子,是長輩們無盡的嘮叨﹔對於爺爺,是一塊紅布的思念……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