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莫愁湖愁了!江南第一名湖變“洗腳盆”(圖)【2】

2015年02月02日07:05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南京莫愁湖愁了!江南第一名湖變“洗腳盆”(圖)

  老城區保護成難題 “保老城 建新城”如何協調

  南京一共有2400多處文物保護,此外還有1000多處尚未核定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怎麼做好這些文物古跡的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南捕廳路最出名的古建筑,當屬甘熙宅第,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國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竟然存在很大消防隱患,圍牆外面竟然沒有預留消防通道。

  原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薛冰:就是文物局一再提醒他們,要留下(消防)防火通道,開發商寸土不讓,一直把建筑建到甘熙故居圍(牆)上。就一點不肯讓。

  南京城建藝術文化街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曉元:這個裡面還是有一些,存在一定的矛盾。

  而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減少人為地干預。薛冰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規劃管市長還是市長管規劃就是一個矛盾,這也是需要用法制來確立的。薛冰告訴記者,他也親眼見証了一些南京文物保護成功的典型例子。

  記者劉朝暉:這是1936年建造的民國建筑,叫美大紙行。幾年前在改造拆遷的時候,這棟樓差點被拆掉,那麼它是如何被保護下來的?又是如何修舊如舊的呢?

  薛冰:2009年的時候,它從這邊改造的時候,要去蓋別墅的,那麼國務院調查組來的時候,這個建筑就留下來。留下來以后,然后就做了維修,這個玻璃是后來加的呀,這個都是《文物保護法》上面有規定的,就是新造的部分,一定要區別於原有的部分。

  而南京明城牆管理部門,對牆體的維護修繕,周邊環境的整治方面也有很多突破。

  記者劉朝暉:這裡是南京的明城牆,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牆。幾年前城牆兩邊還是一些棚戶區,環境很差,而且分管的部門有六、七家單位,各管一塊,那麼它們是如何平衡文物保護和規劃利用的呢?具體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專職副書記曹方卿:過去我們城牆是分段分片管理的,沒有統一管理。這一次城牆統一管理了以后,我們對25公裡,現存的城牆進行了物理上的監測,在整個城牆段落,設置了500多個監控探頭,一個月左右出一期數據,來進行針對城牆的維護或者修繕。

  不僅如此,現在,南京市整體城市規劃、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我們從2001年開始,確立了一個所謂保老城、建新城的戰略,把老城的開發量,包括有關的城市功能,適當地進行醫治,另外一個,就把老城的人口的密度也降低下來。

(來源:央視網)

(責編:潘婧瑤、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