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門都考”、“不分文理”、“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校錄取參考”……這是教育部12月16日發布的《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兩項政策涉及的內容。
這兩個意見是今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配套政策,著重解決的是新高考之后,考生將如何考、學校如何評的問題。
上海、浙江已於今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將於2017年整體實施。
從“一次大考”到“三年可考”
就如何考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說:“為了避免學生偏科,高中課程方案中所設定的所有14門科目均列入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9科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音樂、美術、體育、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5科可以由省裡制定統一要求,具體組織方式可以更加多樣。
本次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學生可以選考3科計入自己的高考總成績中。也就是說,在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地區,考生除了語數外3科參加統一高考外,還要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科中,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己的興趣特點選考3門。“從這樣的設計看,學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為可能。”鄭富芝說。
之前上海實施高考“3+1”模式,即除了語數外3科之外,理科考生在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一科,文科考生從政治、歷史、地理中選擇一科。改革之后,上海將實施“3+3”模式,考生除語數外3科外,可以依照所報高校的專業需求及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科中選考3科。
從“3+1”變成“3+3”,這樣的設計讓人擔心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應該不會增加學生負擔。”浙江省考試院副院長劉寶劍解釋說,語、數、外考試仍然要參加統一的高考,這是沒有變化的。對於另外的3科,浙江的試點情況是,高中3年每年都會給學生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而且每次會包括所有需要考察的科目。也就是說,另外3科的考試壓力會被分散到考生高中學習的3年中。同時,如果學生一次沒有考好,還會給他們提供再考一次的機會。
但記者採訪到的一些學生家長表示,如果改革改的只是考試方式,錄取方式不改革,高考的競爭壓力就難以改變,在這種競爭壓力下,考生隻能考得越好才越有競爭優勢,因此,雖然考試分散了,“可是,以前可能隻有高三緊張,現在可能年年都緊張。”一位家長擔心地說。
從“標配”到“自選”
為了不增加學生負擔,本次改革計入高考總分的3科選考科目成績以A、B、C、D、E5個等級計分,其他科目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現。原則上各省(區、市)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依次為:A等級15%,B等級30%,C等級30%,D、E等級共25%。“這樣可以淡化學校、老師和學生分分計較的現象。”教育部相關人士說,各地還要給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提供第二次考試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換選考科目的機會。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也將從“標配”時代進入了一定意義上的“自選”時代,“這意味著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的方式也將迎來徹底的變革。”劉寶劍說,分層教學、走班制等將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漸推廣開來。
因為實現了文理兼修、文理兼考,有利於把文理不分科落到實處。“六選三”把學生從“費盡心思地‘取長補短’轉向專心致志地‘揚長避短’,這意味著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再是如何補救自己的薄弱學科,而是如何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興趣學科。”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校長周彬說。
不過,不少人對此提出了質疑:文科和理科可比嗎?物理的“A”與化學的“A”能一樣嗎?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會造成不公平。“‘有教無類’是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同時,‘因材施教’也是一種更符合人性的教育。這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劉寶劍說。
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校錄取參考
對於已經實施多年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政策,教育部也作出了新的規范,並首次提出綜合素質評價將成為高校選拔人才的參考,使學校選拔人才不僅關注冷冰冰的分數,同時也要關注活生生的人。
其實,綜合素質評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已經在很多地方實施多年。但由於其在升學中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沒有發揮太大的引導作用。這輪高考改革首次明確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錄取體系,成為高考錄取的一項參考指標。據了解,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要求記錄必須真實,並進行公示。
把過程性評價與高校招生結合起來,無疑是具有突破性的。
上海的一位中學校長認為,這項政策在最初實施時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因為它可能會更多地應用於自主招生中,而且是那些通過了第一輪篩選、進入面試環節的考生才可能會調用他們的綜合素質評價。
“但是,這項政策的導向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上海市曹楊二中校長王洋說。它一方面引導著中學在培養學生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同時,也引導著高校更加明確自己人才培養的標准。
多年來,由於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比較單一:用統一的分數線評價人才,這使得高校在選才時更像是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而不是面對活生生的人。“高校選拔人才的能力似乎已經退化了。”有人這樣說。而改革正希望達到這樣的目的:高校多元選擇,中學教育也朝著更多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