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劉鐵男被查前曾突擊審批 事后交代是為少得罪人

2014年12月13日12:38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今日發布《失控的權力濫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案件警示錄(下)》一文。下為全文:

失控的權力濫用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案件警示錄(下)

  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句話在劉鐵男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証。

  檢察機關在公訴時指出:“監督制約權力機制不到位,是被告人劉鐵男違法犯罪的客觀因素。”

  在採訪本案辦案人員和劉鐵男的同事時,幾乎每一位採訪對象都提到了“監督乏力”。而在劉鐵男的《悔過書》中,“缺乏有效的監督”,亦是他認為自己走上違紀違法道路的原因之一。

  審批重權遇到了監督乏力

  從山東企業家宋某的2萬元,到浙江企業家孫某的一輛車,再到浙江企業家邱某的上千萬元……劉鐵男和劉德成收受的每一筆賄賂都與行政審批權密切相關。

  2001年12月,宋某的企業向國家計委產業發展司申報新型鋁合金項目備案,未能通過。2002年上半年,宋某找到時任產業發展司司長的劉鐵男請其關照,並送給其2萬元現金。是年8月,該項目通過備案。為今后繼續得到劉鐵男的支持,宋某次年邀請劉鐵男到企業考察並再次送上2萬元……

  國家發改委作為項目審批單位,掌握著關系項目實施方和所在地區利益能否實現的權力,也因此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公關的對象。而劉鐵男先后擔任工業司司長、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自然成為公關重點。

  2005年,國內氧化鋁市場一度供不應求。宋某請劉鐵男協調向一家企業購買氧化鋁,並承諾將差價全部返還給其子劉德成。年底,該企業向發改委申報項目時,劉鐵男向該企業領導打招呼,為宋某的企業與該企業下屬公司簽訂3萬噸氧化鋁購銷合同提供了幫助。次年8月,宋某將750萬元匯入劉德成控制的某公司賬戶。

  這750萬元實際上僅僅是宋某此單牟得差價總額的1/4。對於有申報項目而有求於劉鐵男的企業而言,申報結果所關系的利益則更是動輒高達數億元。

  隻要劉鐵男點頭,這些項目就可以早點通過審批,產品就能搶先佔領市場﹔如果他不支持,不批或晚批,不僅企業會增加高額成本,產品會失去先機,有的項目甚至建成之日就是虧損之時。

  “劉鐵男手中的權力直接關系我們企業的生死。”曾經多次請托劉鐵男的邱某說,“我感覺他手裡權力太大了,申報的項目給不給批、多長時間批完,他能起到特別關鍵的作用。”

  然而,就是這般“直接關系企業生死”的重權,卻並未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

  案發后,國家發改委曾深入剖析劉鐵男案所暴露出的機制制度漏洞:權力配置過於集中,審批管理事項過多過細﹔權力運行缺乏標准和規范,自由裁量權較大﹔權力行使不夠公開透明,對外項目審批各個環節不公開透明,對內科學民主決策發揮不夠﹔監督乏力,監督脫離業務,游離於權力運行之外,且方式落后,多以事后監督為主,僅看流程和形式難以發現項目審批背后的權錢交易……

  “處在我們這個崗位上的領導干部,長期以來處於隻監督別人、而自己卻缺乏被監督的狀態,全憑自覺性,一旦放鬆要求、自控能力下降,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不得了。”劉鐵男坦言,每年也做年終總結,也開民主生活會,也有廉潔自律報告,但基本上就是個形式,認認真真走個過場,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達到真正的監督效果。

  事實再次証明,“全憑自覺性”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有了不敢腐、不能腐作保障,才能真正實現不想腐。

  “驕嬌”二氣帶來了傲慢自大

  “驕嬌”二氣,是多位同事對劉鐵男的評價。而正是缺乏監督的權力,直接造就了劉鐵男不可一世的傲慢。

  單位裡分管的司長見他一面都不容易,更別提處長了﹔地方來的人事先不打招呼去找他,會被他直接轟出辦公室﹔在全國能源會議上,多位地方能源局長反映來國家能源局見不到他﹔他甚至不用發改委的司機,而是從河北某企業借專職司機……

  “我之所以犯了一系列錯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缺乏自知之明。”劉鐵男反思,“自己在多個司局工作過,一半時間以上是一把手,自認為業務全面,逐漸滋生了自滿情緒,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優點,不能、不敢、也不願意審視自己的缺點和問題……”

  對一把手的監督乏力,必然會出現一言堂的家長式作風。劉鐵男認可的項目,可以上午說完下午就辦,走審批“綠色通道”﹔不認可的項目,可以一拖再拖,甚至拖得沒有下文。

  劉鐵男在接受組織調查之前,曾在幾個月內突擊審批過不少批文。據他事后交代,此舉是預感大事不妙后為了少得罪人。

  當劉鐵男握有的審批重權遇到監督乏力,驕橫與自負便會自然為伍,於是,對他來說,批與不批把握不嚴、批快批慢隨意性大,最后導致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商品化,權力尋租在所難免。

  “長期以來,這種無知的自負使自己其實變得很呆傻,明明自己問題積累成堆,但自己卻認為很完美,把自己看成是一朵花。”劉鐵男說,“我也有一個錯誤的心理,就是把自己看得比較高。高在哪兒呢?就是老把自己看成抵御能力比較強的人。”

  缺乏監督與制約,用權者就會像劉鐵男一樣生活在這樣自欺欺人的夢幻之中,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更不可能正確地對待組織,也就不可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而當自己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時,還認為自己是清白的。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劉鐵男受賄案是一起典型的發改委重要領導干部利用項目審批權為企業謀取利益,通過兒子收受巨額賄賂和獲取非法利益的案件,上演了一出‘老子台前辦事、兒子幕后收錢’的‘父子二人轉’。”辦案人員說,利用審批權牟利,正是發改系統貪腐官員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主要表現形式。

  據相關人員介紹,為了獲得審批部門對項目的支持,這些企業把“市場化公關”發揮得淋漓盡致,公關手段日趨多樣,公關對象也擴大到公職人員的親屬、朋友,凡有可能對公職人員產生影響、有助於通過審批的人均可能成為公關的對象。

  “向鍋中添水不如灶內無柴”,深諳審批牟利之道卻最終倒在審批權上的劉鐵男,在接受組織調查期間所寫的《關於發改系統項目審批環節防范腐敗風險的若干建議》,直指當前項目審批過程中滋生腐敗的風險越來越顯現,改革滯后以及審批項目過多,已成為引發發改系統腐敗的風險源。

  劉鐵男案發后,還有多名國家發改委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受賄被查處。人員之多、涉案金額之大,令人震驚。

  事實一再証明,政府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不僅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增加交易成本,還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的腐敗行為。簡政放權,是政府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防治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今年初召開的國務院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明確,要進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更多、更快釋放改革紅利,有效遏制權力尋租。

  針對密集發生的腐敗案件,發改委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措施: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加快推進網上審批,加快政務服務大廳建設,使審批公開透明、陽光化﹔健全更加嚴格的預算內投資資金分配辦法﹔繼續加大干部輪崗交流力度……

  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完善權力運行機制同樣不可或缺。劉鐵男案件的發生也再次表明,除了限權確權外,隻有將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落到實處,方能真正將行政審批權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分享到:
(責編:潘婧瑤、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