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京12月12日電 (是鐘寅、韓振、實習生劉恆)77年前,如果沒有那場戰爭,王素明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這位79歲的南京老太太,回憶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的父親,回憶起命運多舛的母親和起自己苦難的童年,仍然忍不住潸然淚下。“南京大屠殺”這5個字,成為老人最不願提及的痛苦回憶。
2歲時,父親慘遭日軍殺害
王素明說,父親楊代福當時擔任南京龍潭一所學校校長,日軍攻陷南京后不久,鎮上來了大批日軍士兵要抓他。父親為掩護年輕人逃走,自己跳入河中,被日軍的兩條狼狗咬住,遭日軍殺害。
“當時父親經常用家裡的小船載著哥哥去江北,船艙上蓋著稻草,哥哥把稻草扒開,發現下面藏著長槍。”王素明說,父親很可能是為地下抗日組織運輸武器,被日軍察覺了,最終慘遭殺害。
父親遇害后,日軍把楊家的住宅點燃,房屋、財物都付之一炬。在鄉親的幫助下,母親帶著4個孩子逃進南京城裡。因為逃亡中奔波,王素明的母親不幸流產。此時,城裡已是兵荒馬亂,他們隻能蝸居在科巷附近一處民宅的門洞下。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看他們可憐,每天送點稀飯米湯,才讓一家人免於餓死。“我大哥那時13歲了,靠干苦力掙點錢。母親流產后,身體沒有養好,手指還浮腫著,就給人洗衣服賺錢。”因為實在無力撫養子女,母親隻得把孩子送給別人寄養。王素明被一戶姓王的人家帶走,隨了養父的姓,由養父母撫養長大。
10歲前,沒吃過雞蛋、西瓜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王素明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童年。她說,“我老家在南京仙鶴門,外公是果農,專種石榴、桃子、西瓜這些水果,家裡還有些田地,家境殷實。母親讀過私塾,父親是知識分子,在學校教書,家裡還開了個小店。”她曾想過,若是父親沒有遇害,自己會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可以進學校讀書,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可現實中,父親遇害,房屋被焚毀,父親甚至沒能留下一張照片。
養父母雖然盡力照顧王素明,可南京大屠殺后,整座城市經濟蕭條,當竹篾匠的養父隻能打零工養家,養母則給人當幫佣,收入都不穩定。一家人經常挨餓,要靠菜場裡撿來的爛菜葉、山上挖的野菜填飽肚子。“我童年的記憶裡,能吃上一口米飯就太幸福了。抗戰勝利時,我已經10歲了,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雞蛋是什麼滋味。看到路邊有人扔下吃剩的西瓜皮,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因為我10歲前都沒吃過西瓜。”
王素明童年的記憶中,幾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都與飢餓有關。因為飢餓,她和小伙伴常到日軍醫院附近,去接醫院裡倒掉的飯。她說,“接回家的飯,用水洗一洗,煮一煮就吃了,吃米飯的滋味就像是到了天堂一樣。”可有一次,他們一群孩子接剩飯的時候,被日本兵看到了,她跑得慢了,被日本兵用皮帶抽得皮開肉綻。還有一次,王素明和大人去挖野菜,因為城裡飢荒嚴重,紫金山上的野菜幾乎給挖完了。他們隻得到南京明故宮的機場挖。機場周圍有鐵絲網,她小心翼翼爬進去,還沒挖多久,就有一個牽著狼狗的日本兵發現了她。圍網外的大人趕緊把她從鐵絲網的縫隙裡拉出來,慌慌張張跑開,她腿上被鐵絲倒刺劃得鮮血淋漓。
願望:國家強大,不受欺凌
王素明最大的遺憾就是兒時沒有機會讀書,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她參加了掃盲培訓,才認識了字,后來在鐵路、公安系統工作。如今,她已經退休20多年,老伴兒過世后,她養了兩隻貓作伴,閑暇時看看報紙,上電腦和兒孫們視頻聊天,每天下樓走兩趟,活動一下腿腳。想念父親的時候,她就會和兒女,一起去江東門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看,買束鮮花,放在紀念碑前,石碑上有父親的名字。談起現在的生活狀態,老太太非常滿足,“退休金夠花,生活無憂,兒孫們也很爭氣。外孫女兒在美國讀碩士,最近還要回來看我。”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王素明特別關注相關新聞,她覺得這是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和所有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死難者的告慰。她從網上看到,公祭日當天南京將全城集體默哀一分鐘。她說,屆時她也會為天國裡的父親祈禱。
王素明表示,無論中國還是日本的青年人都應知道這段歷史,記住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要告訴后代,必須把國家建設強大,我們熱愛和平,不會欺凌弱小民族,但也絕不允許別國再來欺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