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大江北去:一滴水的坎坷進京路

2014年12月12日22:5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我是一滴水,來自丹江口水庫,漢江及其支流丹江在此交匯。

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以其9萬多平方公裡的浩瀚流域,滋養著湖北、河南的無數百姓。

在中國28000多億方的地表水量中,在人與水追逐的漫長歲月中,我是如此微不足道。而今天,我和同伴們卻要肩負起這個國家半個世紀的夢想,踏上一條北上的新路,為中國干渴的北方送去甘霖。北京是我的終點。

“漢江大水浪滔天,十年倒有九年淹。”在這裡,我見証了上世紀50年代,來自鄂、豫、皖的十萬民工,以最簡陋的工具截流漢江,開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將多年來的洪澇之災變成灌溉和舟楫之利,也為江水北送創造條件。

在這裡,我見証了鄂、豫兩地34萬庫區移民對祖國最質朴、厚重的情感。伴隨著江水上漲,他們扶老攜幼,遠離家鄉,為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付出了巨大犧牲。

我看到,他們含著淚,拜別先人,砍掉橘樹,帶著雞鴨豬羊,扛著鍋碗桌椅,踏上未知的路途。站在將要離開的村口,他們捧一抔家鄉土,再喝一碗家鄉水,一步三回頭。一切隻為——“讓北方親人們也吃到好水!”

帶著疼痛的希望,我緩緩流向鄂豫交界的陶岔渠。這170多米高、100多米寬的閘口被譽為“天下第一渠首”,也是我北上的起點。

在這裡,一條全新開挖、長達1432多公裡的渠道就在眼前,其中1196公裡的渠道暴露在外。從高空俯瞰,它宛如一條碧綠絲帶,在山川田野間穿梭。沿著這條“人工運河”,我將憑借丹江口水庫與華北平原100至150米的落差,和同伴們一路奔向目的地。

向北蜿蜒流去,我穿過城鎮鄉村,漫過山岡平原。南陽、平頂山、鄭州、安陽、邢台、石家庄、天津……20多座大中城市因我的到來而歡欣,干涸的大地生長出綠色的希望。

為保持我的純淨,這條渠道採用全立交方式,讓我穿越眾多河渠、公路和鐵路,光橋梁就跨越了1000多座、河流200多條。水利建設者們通過200多座閘門調整我的流向和速度,並通過自動監測站、實驗室及應急監測等方式24小時監測水質,隨時為我的健康“把脈”。

在這趟大約15天的旅程中,我經過無數的常規水庫、泵站和水閘,還見識了許多大流量泵站、超長超大的輸水隧洞,以及世界規模最大的渡槽工程——沙河渡槽。

讓我最為興奮的,還是與黃河的“擦身而過”。在河南省鄭州市以西約30公裡的孤柏嘴,人們用了8年時間,攻克了重重難關,在黃河河床下30多米深處,打通了兩條直徑7米、4000多米長的隧洞,最終將我從黃河南岸送到了北岸。這是南水北調工程中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復雜的交叉建筑物。我身上,融入了無數建設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沿京廣鐵路西側向北后,雄偉壯觀的紫禁城就在眼前了。經房山區北拒馬河渠首,我終於來到了入京唯一“入口”——惠南庄泵站。為加大流速,經8組泵機加壓后,我被推入兩條長50多公裡、內徑4米的輸水管道。

通過這條地下輸水隧洞,我還要再走80公裡,穿永定河、過豐台區,沿西四環路北上,一直流至頤和園附近的團城湖調節池。在這裡,我和伙伴們將被配送至城區各供水水廠。經水廠淨化處理后,再通過自來水管網,進入北京千家萬戶。

喝水的人們啊,我是丹江口的一滴水,卻不是普通的一滴。在你打開水龍頭,見到我的那一刻,請不要忘記我來自何處。因為這滴水珠裡,凝聚了太多人的悲喜、艱辛、付出和期冀。(記者任衛東 魏夢佳 熊琳)

分享到:
(責編:曹昆)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