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泰國國家概況

2014年12月12日17:06    來源:外交部網站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泰國國家概況

  國名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

  面積51.3萬平方公裡。

  人口6450 萬。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佔人口總數的40%,其余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 民族。泰語為國語。90%以上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首都曼谷(Bangkok),人口800萬。

  國家元首 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拉瑪九世王。1946年繼位,1950年加冕。是當今世界在位最久的君主。

  重要節日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國慶日(現任國王誕辰日,公歷十二月五日)。

  簡況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7℃。

  公元1238年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后經歷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后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 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 1932年6月,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后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政治二戰后軍人集團長期把持政權,政府一度更迭頻仍。20世紀90年代開始,軍人逐漸淡出政壇。2001年,泰愛泰黨在全國大選中勝出,塔信擔任總理,2005年連任。2006年9月發生軍事政變,塔信下台。2007年舉行全國大選,人民力量黨獲勝,黨首沙瑪出任總理。2008年9月,沙瑪被判違憲下台,人民力量黨 推選頌猜接任總理。12月,憲法法院判決人民力量黨、泰國黨和中庸民主黨賄選罪名成立,予以解散,頌猜下台。12月15日,民主黨黨首阿披實當選總理。 2011年5月,阿披實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7月舉行全國大選,為泰黨贏得國會下議院過半議席。8月5日,英拉當選總理,9日新政府成立。2013年12 月,英拉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重新大選。2014年2月2日,泰國舉行下議院選舉,因反對派抵制,部分地區投票無法順利舉行。3月21日,憲法法院判決大選無效。5月7日,憲法法院判決英拉非法調動高級公務員違憲,英拉隨即停職。5月22日,軍方以“國家維穩團”名義接管政權。7月22日,泰頒布臨時憲法。31日,國家立法議會組成。8月21日,立法議會選舉“國家維穩團”主席、陸軍司令巴育為新總理。24日,巴育就任總理。30日,新內閣組成。

  現行臨時憲法於2014年7月22日經普密蓬國王批准生效,主要涉及國家立法議會、內閣、國家改革大會、制憲委員會等機構組建及職能等內容,共48條。

  國家立法議會負責制定法律,行使國會和上、下兩院職權。根據臨時憲法規定,立法議會議員最多不超過220名。2014年7月31日,國王批准“國家維穩團”提交的立法議會議員名單,共200名。此后有個別議員因故辭職。現任立法議會主席蓬佩,副主席素拉猜、披拉薩。

   2014年8月30日經國王批准組成。成員名單如下:總理巴育·詹歐差上將(GEN.PRAYUTH CHANOCHA),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威·翁素萬上將(GEN.PRAWIT WONGSUWAN),副總理比裡亞通·貼瓦軍親王(MR.PRIDIYATHORN DEVAKUL),副總理永育·育塔翁(MR.YONGYUTH YUTTHAWONG),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塔納薩·巴迪瑪巴功上將(GEN.TANASAK PATIMAPRAGORN),副總理威沙努·科岩(MR.WISSANU KREANGAM),國務部長巴納達·迪沙軍親王(ML.PANADDA DISKUL) ,國務部長素瓦攀·丹育萬塔納(MR.SUWAPHAN TANYUVARDHANA),國防部副部長武東德·西達布上將(GEN.UDOMDEJ SITABUTR),財政部長頌邁·帕西(MR.SOMMAI PHASI),外交部副部長敦·帕馬威奈(MR.DON PRAMUDWINAI),旅游與體育部長葛甘·瓦塔納瓦朗軍(女)(MRS.KOBKARN WATTANAVRANGKUL),社會發展與人類安全部長阿敦·盛信格警察上將(POL.GEN.ADUL SAENGSINGKAE),農業與合作部長比迪蓬·蓬文·納·阿育塔亞(MR.PEETIPONG PHUENGBUN NA AYUTTHAYA),交通部長巴金·詹東空軍上將(ACM.PRAJIN JUNTONG),交通部副部長阿空·登披塔亞派實(MR.AKOM TERMPITAYAPAISIT),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達蓬·拉達納素萬上將(GEN.DAPONG RATANASUWAN),信息與通訊技術部長蓬猜·魯吉巴帕(MR.PORNCHAI RUJIPRAPA),能源部長納隆猜·阿卡拉沙尼(MR.NARONGCHAI AKRASANEE),商業部長察猜·沙裡甘亞上將(GEN.CHATCHAI SARIKALYA),商業部副部長阿披拉迪·丹達蓬(女)(MRS.APIRADI TANTRAPORN),內政部長阿努蓬·拋金達上將(GEN.ANUPONG PAOCHINDA),內政部副部長素提·瑪文(MR.SUTHI MAKBUN),司法部長派文·昆察亞上將(GEN.PAIBOON KOOMCHAYA),勞工部長素拉薩·甘乍納拉上將 (GEN.SURASAK KANJANARAT),文化部長威拉·洛普乍納拉(MR.VEERA ROJPOJANARAT),科技部長披切·杜隆卡威洛(MR.PICHET DURONGKAVEROJ),教育部長納隆·披帕塔納賽海軍上將(ADM.NARONG PIPATANASAI),教育部副部長格裡薩納蓬·吉拉迪功(MR.KRISSANAPONG KIRATIKORN),教育部副部長素拉切·猜翁中將(LT.GEN.SURACHET CHAIWONG),衛生部長拉察達·拉察達納文(MR.RAJATA RAJATANAVIN),衛生部副部長頌薩·春哈拉( MR.SOMSAK CHUNHARAS),工業部長乍卡蒙·帕素瓦尼(MR.CHAKKAMON PHASUKVANICH)。

   全國分中部、南部、東部、北部和東北部五個地區,共有77個府,府下設縣、區、村。曼谷是唯一的府級直轄市。各府府尹為公務員,由內政部任命。曼谷市長由直選產生。

   屬大陸法系,以成文法作為法院判決的主要依據。司法系統由憲法法院、司法法院、行政法院和軍事法院構成:

  憲法法院主要職能是對議員或總理質疑違憲、但已經國會審議的法案及政治家涉嫌隱瞞資產等案件進行終審裁定,以簡單多數裁決。由1名院長及14名法官組成,院長和法官由上議長提名呈國王批准,任期九年。

  行政法院主要審理涉及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間或公務員與私企間的訴訟糾紛。行政法院分為最高行政法院和初級行政法院兩級,並設有由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和9名專家組成的行政司法委員會。最高行政法院院長任命須經行政司法委員會及上議院同意,由總理提名呈國王批准。

  軍事法院主要審理軍事犯罪和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

  司法法院主要審理不屬於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和軍事 法院審理的所有案件,分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和初審法院三級,並設有專門的從政人員刑事廳。另設有司法委員會,由最高法院院長和12名分別來自三級法院的法 官代表組成,負責各級法官任免、晉升、加薪和懲戒等事項。司法法院下設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主要政黨有:

  (1) 為泰黨(PHEU THAI PARTY):2007年9月20日成立。黨首乍魯蓬·榮素旺,秘書長普坦·衛差亞猜,執委31人。在上屆國會中擁有下議員262名。在全國設有5個支部,黨員23778人。

  (2)民主黨(DEMOCRAT PARTY):1946年4月6日成立。黨首阿披實·威差奇瓦,秘書長察倫猜·希歐,執委19人。在上屆國會中擁有下議員160名。在全國設有176個支部,黨員287.3萬人。

  (3)自豪泰黨(BHUMJAITHAI PARTY):2008年11月5日成立。黨首披帕·頗沃拉蓬,秘書長蓬提瓦·納卡塞(女),執委12人。在上屆國會中擁有下議員34名。在全國設有5個支部,黨員36370人。

  (4)泰國發展黨(CHART THAI PATTANA PARTY):2008年4月18日成立。黨首提拉·翁薩姆,秘書長潘貼·素裡薩廷,執委11人。在上屆國會中擁有下議員19人。在全國設有6個支部,黨員14957人。

  (5)為國發展黨(CHART PATTANA PUEA PANDIN PARTY):2007年10月3日成立。黨首宛納勒·參努軍,秘書長巴帕·林巴攀。在上屆國會中擁有下議員7名。在全國設有8個支部,黨員9416人。

   普密蓬·阿杜德:國王。拉瑪王朝九世王。1927年12月5日生於美國。曾在瑞士攻讀政治和法律。1946年6月繼位,1950年5月5日加冕。重視農業,經常視察農村,贊助實施水利、優良品種培植等多項農村發展計劃。著有《雨絲》等多首著名樂曲並出版過樂曲專輯。1950年4月與詩麗吉王后結婚,育有子女四人:烏汶叻公主、哇集拉隆功王儲、詩琳通公主、朱拉蓬公主。

  巴育·詹歐差:總理。1954年3月21日生於泰國呵叻府。曾就讀於泰國軍官預備學校、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國防學院。歷任泰國陸軍參謀長、副司令等職,2010年任陸軍司令。2014年5月22日,泰國軍方以“國家維穩團”名義接管政權,巴育任“國家維穩團”主席。8月21日,國家立法議會選舉巴育擔任總理,巴育於24日就任。

  經濟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依賴美、日、中等外部市場。傳統農業國,農產品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世界天然橡膠最大出口國。20世紀80年代,電子 工業等制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相應提高,工人最低工資和公務員薪金多次上調,居民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狀況不 斷改善。1996年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陷入衰退。1999年經濟開始復蘇。2003年7月提前兩年還清金融危機期間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提供的172億美元貸款。2013年人均GDP約5647美元。

  1963年起實施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2012年開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13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850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9%。

  貨幣名稱:銖。

  匯率(全年均價):1美元≒32.86銖。

  通貨膨脹率:2.18%。

  失業率:0.7%。

   主要有鉀鹽、錫、褐煤、油頁岩、天然氣,還有鋅、鉛、鎢、鐵、銻、鉻、重晶石、寶石和石油等。其中鉀鹽儲量4367萬噸,居世界第一,錫儲量約120萬 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2%。油頁岩儲量約187萬噸,褐煤儲量約2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6.4萬億立方英尺,石油儲量1500萬噸。森林總面積1440 萬公頃,覆蓋率25%。

   出口導向型工業。主要門類有:採礦、紡織、電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車裝配、建材、石油化工、軟件、輪胎、家具等。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13年工業生產增長0.1%。

   傳統經濟產業,農業人口約1530萬人。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4億萊(1萊=1600平方米),佔國土面積的41%。主要作物有稻米、玉米、木薯、橡膠、甘蔗、綠豆、麻、煙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等。2013年農業產值增長1.4%。

   海域遼闊,擁有2705公裡海岸線,泰國灣和安達曼灣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海洋漁場。此外,還有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裡的淡水養殖場。曼谷、宋卡、普吉等地 是重要的漁業中心和漁產品集散地。泰國是世界市場主要魚類產品供應國之一,也是位於日本和中國之后的亞洲第三大海洋漁業國。全國從事漁業人口約50萬人。

   旅游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是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主要旅游點有曼谷、普吉、清邁、帕塔亞、清萊、華欣、蘇梅島等。2013年共有2235萬外國游客赴泰旅游,同比增長5.1%。

   以公路和航空運輸為主。

  鐵路:窄軌,總長4451公裡,全國共47府通鐵路。

  公路:公路裡程共16萬公裡。各府、縣都有公路相連,四通八達。

  水運:湄公河和湄南河為泰國兩大水路運輸干線。全國共有47個港口,其中海港26個,國際港口21個。廉差邦港是泰國最大的物流樞紐,集裝箱運輸量佔國內的52%。泰國重要碼頭還包括曼谷港、清盛港、清孔港和拉農港等。海運線可達中、日、美、歐和新加坡。

  空運:全國共有37個機場,其中國際機場8個。曼 谷素萬那普國際機場投入使用后,取代原先的廊曼國際機場,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共53個國家80家航空公司設有赴泰固定航線,89條國際航 線可達歐、美、亞及大洋洲40多個城市,國內航線遍布全國21個大、中城市。

   2013年財政年度預算支出2.11萬億銖, 收入2.16萬億銖。截至2013年底,外債1398億美元,外匯儲備1672億美元。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對外貿易額為444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54億美元,進口額2190億美元,分別縮減0.2%和0.4%。中國、日本、東盟、美國、歐盟等是泰國重要貿易伙伴。

  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零配件、電腦及零配件、集成電路板、電器、初級塑料、化學制品、石化產品、珠寶首飾、成衣、鞋、橡膠、家具、加工海產品及罐頭、大米、木薯等。

  主要進口產品有:機電產品及零配件、工業機械、電子產品零配件、汽車零配件、建筑材料、原油、造紙機械、鋼鐵、集成電路板、化工產品、電腦設備及零配件、家用電器、珠寶金飾、金屬制品、飼料、水果及蔬菜等。

  主要對美國、東盟、中國大陸及台灣投資。

  泰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近年有較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泰來華直接投資新增4.8億美元,同比增長521.5%。在華投資的公司主要有:正大集團、盤谷銀行等。

  1961 年開始實行開放的市場經濟政策,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外商赴泰投資。1987∼1990年為外國對泰投資高峰期。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外國對泰投資大幅下降。泰政府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立法,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外資。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外國對泰直接投資119.28億美元。

  軍事19世紀中葉仿效西方建立陸、海軍,1915 年建立空軍。憲法規定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國防決策機構,隸屬內閣,總理兼任主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負責制定和實施國 防政策和計劃。最高司令部為軍隊最高指揮機構,下設陸海空三個軍種司令部,負責指揮和協調三軍行動。現任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塔納薩·巴迪瑪巴功上將 (GEN. THANASAK PATIMAPRAKORN)。陸軍司令巴育·詹歐差上將(GEN.PRAYUTH CHAN-OCHA)。海軍司令納隆·披帕塔亞賽上將(ADM. NARONG PIPATANASAI )。空軍司令巴金·詹東上將(ACM. PRAJIN JUNTONG )。警察總監阿敦·盛信格警察上將(POL.GEN.ADUL SAENGSINGKAEW)。

   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教育為12年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專科職業學校為3年制,大學一般為4年制,醫科大學為5年制。著名高等院校有: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瑪希敦大學、農業大學、清邁大學、孔敬大學、宋卡納卡琳大學、詩納卡琳威洛大學、易三倉大學和亞洲理工學院等。此外還有蘭甘亨大學和素可泰大學等開放性大學。

   媒體以私營為主,按市場規則運作。泰文媒體是主流媒體,英文、華文媒體居輔助地位。主要泰文報紙有《民意報》、《泰叻報》、《經理報》、《每日新聞》等。主要華文報紙有《新中原報》、《中華日報》、《星暹日報》、《亞洲日報》、《京華中原》和《世界日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曼谷郵報》、《民族報》等。

  有230多家廣播電台,其中由政府民眾聯絡廳管理的有59家。泰國廣播電台為國家電台,設有國外部,用泰、英、法、中、馬來、越、老、柬、緬、日等語言廣播。

  無線電視台共6家,都設在曼谷,大部分電視節目通過衛星轉播。地方有線電視公司86家。電視網覆蓋全國。

  對外關系 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視周邊外交,積極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維持大國平衡。重視區域合作,2013年至2015年擔任中國—東盟關系協調國,積極推進東盟一體化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支持東盟與中日韓合作。重視經濟外交,推動貿易自由化,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發起並推動亞洲合作對話(ACD)機制,積極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世界貿易組織(WTO)、東盟地區論壇(ARF)和博鰲亞洲論壇 (BFA)等國際組織活動。積極發展與穆斯林國家關系。謀求在國際維和、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及禁毒合作等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

分享到:
(責編:楊芳、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