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發展,關鍵是產業要協同”“沒有產業一體化,就沒有京津冀一體化”。在日前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產業協同問題成為與會者的熱點議題。
京津冀三地,地緣相接、地域一體、文化一脈,這是協同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也應看到,目前三地定位不夠清晰,分工不夠合理,發展水平差異大,經濟聯系較為鬆散,行政壁壘、市場分割也不少,這又為協同發展尤其是產業協同帶來了諸多難題。
正如一位嘉賓在論壇發言中所說,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是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合理分工體系,關鍵是創新體制機制,同時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如果說產業協同是一出大戲,那麼市場和政府找到正確的角色,演好各自的“戲份”,則決定了其成敗。
不管是產業轉移,還是市場分工,本質上都是一個經濟過程,需要按照經濟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來辦事。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自身發展戰略來定位,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做出自主選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有起有落,產業有興有衰。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最應做的,就是搭好創業平台、做好公共服務。比如,創造政策環境,提供法治保障,引導產業轉移,降低區域交易、溝通成本,讓產業鏈在區域內根據資源稟賦自由配置。
在這方面,有經驗也有教訓。在長三角,企業普遍把總部和研發放在上海,把生產制造放在蘇南,而市場營銷又放在上海,這樣的市場分工和產業配置,不是“市長”說了算,而是市場長期發育和選擇的結果,因而其效率較高,也充滿了發展活力。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大批工業企業在“退二進三”的調整思路下,人為把總部和制造企業搬到外地或者郊區,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市場經濟改革的核心問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火熱實踐中,還需要具體而生動的解答。從這個意義上說,協同發展,既需要三地攜起手來,也需要用好“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才能不斷激發前行的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8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