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近日到北京參加首屆“湯森路透中國引文桂冠獎”頒獎典禮,領取“高被引科學家獎”。臨行前,女兒問他:什麼是高被引? 按照專業的解釋,高被引論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學科領域中被引頻次排名位於全球前1%的論文。
陳仙輝換了一個形象的說法,向女兒解釋:高被引如同電影票房,票房可以很高,但是最終能否獲得奧斯卡獎,還要取決於評委會。
今年的諾貝爾獎從另外一個角度印証了這一點。
始於2002年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已經頒發了13屆。通過科學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長年積累的科研引文數據,湯森路透識別出的具有最重大影響、被授予“引文桂冠獎”的科研人員,同時也被預測為最有可能成為今年或不久的將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238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中,有37位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獎項也被稱為預測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就在今年的諾貝爾獎公布前夕,因為有4位華裔科學家獲得2014年的引文桂冠獎,國內的不少媒體甚至公眾為此激動不已。而諾貝爾獎名單公布之后,他們則多少有些失望。
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中國區首席科學家岳衛平解釋:這很正常,有的獎項需要時間的積累。以今年諾貝爾獎物理獲得者中村修二為例,他就是2002年首屆引文桂冠獎的獲得者,但他獲得諾貝爾獎卻是在十幾年后。此外,岳衛平強調,引文桂冠獎也只是諾貝爾獎評選中的一個參考因素。
這個風向標被引入了中國。近日,湯森路透專門頒發中國引文桂冠獎:111名中國大陸科學家獲得“高被引科學家獎”,其中15名科學家被授予“最具國際引文影響力獎”。“科研團隊獎”則由一支8位高被引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摘得。
此前,湯森路透發布的《2014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列舉了3200多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其中111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研學者。
這些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來自於化學、材料學、物理學、工程學、數學等15個學科領域,其中,在化學領域和工程學領域,2014年中國大陸分別有24位高被引科學家入選。在材料科學領域入選該名錄的中國大陸科學家今年也達到了24名,佔全球工程學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18%。而中國(含港澳台)在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數學、物理學等5個學科均位居全球第二。
在過去10余年,中國的科研實力有所提升。湯森路透2001年檢索統計了1981∼1999年各學科高被引論文,其作者為7032人次﹔2014年統計了2002∼2012年的高被引論文,作者為3215人次。在2001年發布的高被引論文作者榜單中,來自中國大陸的作者僅7人(次),佔比不及1?﹔而2014年發布的高被引論文作者榜單中,來自中國大陸作者為124人次(實際111人,部分作者同時入選多個學科領域),佔比為3.85%。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今年,盡管中國大陸高被引論文作者的入選人次比以前有大幅增長,達到111人次,但是與位居第一的美國入選1716人次還有很大的差距。
從《2014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來看,從全球入選的高被引論文作者所在國家(地區)的分布來看,入選人次總數排名前5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含港澳台)和日本,排名前10的國家還包括加拿大、法國、荷蘭、瑞士和澳大利亞。
此外,還有6個學科領域,中國大陸學者無人入選:在經濟學與商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總論和空間科學等4個學科領域,中國沒有人入選﹔在臨床醫學和微生物學等兩個學科中,隻有兩位香港作者入選,大陸無人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