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些體會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尚長榮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跟各位領導、各位同仁相聚在金秋十月的北京。今天,我想從自己的藝術經歷中談一些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體會。
我從事了60余年戲曲工作,因為家庭的原因,可以說在娘胎中就感受到了中國京劇藝術旋律的優美。自幼耳濡目染,看到的都是父親的教學、師兄們的勤學苦練,戲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動人的情感,以及高台教化的功能潛移默化中根植心間。戲曲藝術作為我畢生鐘愛和從事的事業,至今仍覺得它是寶藏,究其根源就是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它的程式、語言、旋律遵循著美學原則和精神內核,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但是傳統並非不創新,古典也並非不時尚,回顧戲曲藝術的道路,本身也是在包容創新、兼收並蓄中發展演變,比如京劇能夠集合各劇種優點,使之融會貫通,節奏明快,旋律順暢。
現在時代在發展,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更需要傳統文化精髓的注入,黨和人民把繼承、弘揚、推動和發展傳統藝術的重擔交給戲曲工作者,我們如何做好這門學問?結合我個人關於《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於成龍》的創作實踐而言,我想不僅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還要激活傳統。這三部曲也是在我和團隊反復實踐、集思廣益中創排完成並得到了觀眾的支持和認可。
文學藝術不僅要帶給觀眾藝術享受,還應有關照現實和啟迪作用。新的時期下,我們在把握傳統戲曲的深邃底蘊,用活傳統戲曲的深厚技巧,保持每個劇種的不同風格、個性及美學內涵的前提下,還應融入這個時代,適應觀眾新的文化。戲曲表演者可以通過學習、借鑒、移植、發酵,在自己的思路下把程式用活,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加強戲曲藝術的表達力和展現力,帶給觀眾更好的藝術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戲曲工作者也在創作演出中努力踐行傳播傳統文化。有個鮮明對比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近年來,戲曲人尤其是基層院團處在非常邊緣化的現狀中,但他們仍然甘受清貧,堅守著精神領域的一方淨土,傳播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再苦也要演好戲,以實際行動擁護黨中央的決策與號召。如山西兩個院團都在演出《廉吏於成龍》,老百姓非常喜歡,只是唯利是圖的經銷商不喜歡。如果為了利益而摒棄傳統文化,如果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最后底線無法堅守,那麼藝術舞台將逐漸被歐美所取代,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非中化文化的載體將大行其道,那是我們不願見到的。
國家對文藝事業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們感到溫馨,更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振興戲曲藝術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更應身體力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大局意識、使命意識,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開展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精排、精演,使老戲煥發出時代的光彩﹔在新創劇目方面精益求精,創作出喚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盡一個戲曲人應盡的天職和良心!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