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講話。一石激起千層浪,總書記對當前文化藝術工作的高度重視,振奮人心,又引人思索。
1、為什麼要重視文化藝術工作?
在唐代文壇,面對文表華艷、文學浮夸的普遍現象,韓愈提出“文以明道”,到宋代周敦頤又強調“文以載道”,他們都呼吁文學創作應當尊崇中國古老的文化精神,能承載起社會的教化功能、勸善作用,而不止於形式大於內容的空洞浮華。 如果文學是一駕車,思想道理就是車上裝載的貨物,讀者能夠通過文學駕臨心靈,滿載而歸。這就是文學除了錦上添花而鄭重存在的文化意義——“以文化人”。
“文化”這個詞在這裡應當做動詞來看待,是通過文學藝術的傳播形式來化育人心、化成天下,使人由蒙昧走向開化、由野蠻走向文明、由獸性走向人性、由自然性走向理性,“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也。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由此看,文化藝術的創作不是為了賣弄才華,文化藝術的學習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文化藝術的工作不是為了追名逐利,文化藝術的存在不是為了華而不實,而是:文以載道,以形傳神,用形象化的有形表達,來傳遞形而上的無形思想﹔文以明道,以文化人,用春風化雨的潤物無聲,來滋養內部的精神世界﹔是為了,通過文化藝術的引導、帶動、升華,而使人成為一個不斷向新的自我,擁有更美善的心靈、更充實的頭腦、更高質量的人生。
所以,我們在重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同時,更要強調文化健康。文化健康與否,影響的是價值取向、是發展方向、是整個人生的能量場。
2、為什麼在當今要強調重視文化藝術工作?
社會的發展,在每一個階段自有其時代任務,這在歷史上經過了長久的反復驗証、已經固化為一種客觀規律:每一個朝代發展、每一個政權存在, 都要經歷先穩定政治、再繁榮經濟、后復興文化這樣一個國強、民富、文昌的發展順序,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論語》裡就記載說: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周游列國的孔子,有一次到衛國去,他看到熙熙攘攘人口眾多的衛國,就感嘆說:人真多啊!為他駕車的學生冉有,聽后便問老師:國家人多之后,應該做什麼呢?孔子答:要使人民富裕。冉有繼續問:富裕之后又該做什麼呢?孔子說:要進行文化教育!
孔子對社會進程的總結,從兩千多年前的衛國一直涵蓋了后面歷代的盛世發展規律。而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是如此,自新中國建國后,經過了政治穩定人口增長的階段、改革開放經濟繁榮的階段,到了如今,理應開始對文化的重視、開始未來這一段以文化昌盛為主題的歷史階段,這是我們不可回避的時代任務。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雖說百花齊放,但應牢記花開的目的是余香他人,因此,創作什麼樣的文化、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時代對文藝工作者水准的拷問,也是歷史對當今創作者良心的審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裡早已經提出了千古准則、文藝綱領,就是要“文以載道”、要“以文化人”,倘若我們背離了文化藝術要使人向善向美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對“文藝工作者是靈魂工程師”這一社會期待的辜負褻瀆,又是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文藝亂象的助紂為虐。
當文化藝術工作者佔據著傳播渠道、掌握著社會話語權的時候,就理應意識到自己同時肩負著的責任和擔當。公眾文化領域,不能混同為自由傾瀉個人情緒的私域﹔社會文化平台,不能放縱成肆意制造文化垃圾的站台。
時勢造英雄,基本滿足了物質食糧的中國,正在迫切渴求著精神食糧,因此,當今的社會形式讓文藝工作者的事業水漲船高、恰逢其時。 文化藝術產品的創作,在完成數量的同時,更要強調質量﹔我們用文藝填充心靈的時候,更要注重是優秀文化在充實、還是垃圾文化在充斥,是在用正能量提升人生、還是在用負能量消解人生。這是在今天,我們以國家高度來重視文化藝術工作的原因。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