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藝術工作的對象是誰?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就提出了文化藝術工作對象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文以載道”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文化藝術產品如果不能被廣大人民所接受、所認同、所敬愛、所使用,無異於在自絕於人民的歧途上越走越窄,最終將失去自以為高貴純粹的文化生命力。當然,每一個文藝作品、每一個文藝領域根據專業不同、根據深度不用,都是分化了受眾人群的,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大眾。但文藝工作者之所以能用文藝立身,就是因為他能把自己所首先受益了的文藝教化功用,再通過作品傳遞給他人、讓更多人都能由此受益,而不是主動地先隔絕人群、壟斷文化。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面對匆匆而過的一生,中國文化提出人生有“三不朽”,《左傳》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如果能因自己的工作而有優秀作品傳世,為時代向前而留下聲音、為社會向好而做出貢獻,這就是用文藝作品“立言”的一份不朽之功。
北宋張載還提出過大丈夫頂天立地的人生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和平盛世,正是文化藝術的工作,最容易完成這份永垂不朽的人生理想——樹立正確價值觀、留存浩然正氣、引發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文化藝術作品,就是文藝工作者在當今的一份“為天地立心”。
所以,文化藝術的服務對象是整個社會、是全體人民,懷傲慢之心進行人為設限的文化壟斷,隻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逆水行舟。我們今天的理念應是:把精英層面所獨享的思想智慧,轉化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4、文化藝術與商業該是怎樣的關系?
文化產業在當今處境尷尬,要麼難以將文化理念轉化為經濟效益,要麼商業氣息太過而喪失自身文化追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文化藝術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是文化產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高明的文化產業,該如一場高貴的戀愛。人們在戀愛過程中,如果對心儀對象總是巴結討好、低聲下氣、委曲求全、亦步亦趨,這是下下之策。真正上策是首先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通過自己的優秀來吸引對方的欣賞、了解、認可、接納。文化產業也是如此,在做出對市場分析判斷之后,還是要專注於自身的完善,尤其是文藝作品生產者,內容質量為王、自我特色為勝。如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想方設法諂媚逢迎受眾、失去自我一味迎合市場,那是文藝的悲哀,其實更是受眾的悲哀。 當受眾屢屢被信息垃圾佔據時間成本、拉低審美層次的時候,不會感激創作者對自己的曲意逢迎,隻會失望於文藝市場的甚囂塵上卻滿目荒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好的文藝作品,該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提升、是對本作品受眾的提升,通過作品的引導力量,更激發了人們對作品背后那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肯定,更喚醒了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對於戀愛中的人們來講,一味取悅不是真愛,正面引導才是真情。對於成熟的文化產業來講,不該是如同娛樂產業引逗追星族大起大落的狂熱激情,也不該是如同快餐文化吸引消費者的一時駐足,而是該培養文化受眾長久的關注、理性的認同、穩固的信任。如同一份溫情脈脈的恆定感情,是以對價值觀念的認同、對良性受益的欣賞為基礎的。 一個具有文化理想和道義情懷、一個懂得“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文化產業,是在與受眾群體談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子曰師說曹雅欣)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