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應該說,這是立足中國文化,堅持中國特色,致力中華復興,實現中國夢的最精准的判斷,最切實的方式。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篇中,引用古人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
中國古人,特重歷史,原因何在?不是我們的古人喜歡老故事,而是古聖先賢們早就發現“人生代代都相似”,所以“前世不忘、后世之師”。當你對現實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感覺到困惑和迷惘之時,怎麼辦?回頭看,回頭一看,在歷史上,有很多相近、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事件,能夠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借鑒、參考、或者啟迪。
比如說,近一年來,習總書記去曲阜孔子研究院參觀﹔在北師大教師節的講話,參與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年會的發言……作為國家領導人,為何一年內高頻率、高密度地參加與儒家文化有關的活動?引發社會上許多人的猜想,其實如果你明白中國歷史,你就會明白領導人的用心良苦和有效舉措。漢初,大儒叔孫通曾言:“夫儒者……可與守成。”儒家文化,不是社會動蕩時期大變革的文化,它不強調走捷徑,鄙視搞陰謀,強調大道直行,天下為公。強調君仁臣義,父慈子孝,強調夫婦和順,朋友有信,這是和平年代治理社會有序發展的優質文化。
歷史上,重視儒家的朝代,和不以儒家治國的朝代,興亡存去上有很大區別。秦王朝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雄視古今,千古一帝。本打算自始皇帝至二世三世,以致於千秋萬世永續,但是秦王朝治國一味強調刑法,特別是刑罰。用法好不好?好!嚴刑峻法,獎懲分明,有效率,有依據,但是法太剛性,有時容易傷人,反過來也容易自傷。陳涉,吳廣為何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記得明明白白,“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藡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斬。”多麼簡單的邏輯,做個順民?肯定被殺,造反,反不成被殺。但是反還有可能成呢!所以能不反嗎?那麼龐大的秦王朝,被一伙戍卒,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形成蝴蝶效應,不過幾十年,就嗚呼哀哉。而漢朝經董仲舒與漢武帝天人三策,“推明孔氏,罷黜百家”,向《春秋》學歷史,使兩漢相承近四百年。
在中國歷史上,更值得玩味的是元,清兩代,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何元朝“興也勃焉,亡也忽焉”?與其政權初設不重儒家密不可分,后來雖然恍然大悟,明白懂得但已經是“船到江心補漏遲”,不到百年,隨風而逝。而大清帝國入關后,雖軍事上也很強勢,但文化上很快接受了儒家。康熙帝8歲時,四書五經,熟讀成誦,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清,則存268年。
中國史學是用儒家的觀點寫歷史、評價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大史學家包括左丘明、司馬遷、司馬光等等,都是大儒。儒家是用道理說話,而史學是用事實証明,就像議論文一樣,一個是論點,一個是論據﹔一個是以理言之,一個是以事實言之,文史之間、經史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印証。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