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縱觀中國歷史,每當社會進入和平有序發展時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定回歸,這在歷史上幾經現象反復,已然固化為規律。規律就是道,“人能弘道”沒有人能夠違背規律。盛世強國,首重儒家,關於儒家,請參閱我在“子曰師說”微信訂閱號中的文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重儒家》一文,有更詳明論述。
習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很多事情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習總書記的話,對於一名致力於國學社會傳播的知識分子而言,“於我心有戚戚焉”,當年董仲舒就極重《春秋》,他在《春秋繁露》一書中,引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后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他在《春秋繁露·玉英篇》中說道:“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董仲舒以五行生克看歷史循環,終不免有些迂腐和弄玄,最后險些被治罪殺身,但是歷史,以其真實的存在,為我們治理現代中國,能提供豐富的營養與借鑒。司馬遷在孔子傳記:《史記·孔子世家》中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我們的今天,之所以出了那麼多貪官,有那麼多腐敗的事件,不正是因為核心價值觀模糊,道德滑坡,禮崩樂壞,忽視了歷史上的警示與教訓嗎?優秀的領導人,一定會重視歷史,當年毛澤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州風雲,筆下有雷聲。”中國古代“史掌官書以贊治”,最能體現史書價值的,正是宋朝宰相司馬光的生命之著《資治通鑒》!
董仲舒向漢武大帝獻言獻策時,主要就是以《春秋》歷史事件為本,以儒家關於治平治亂的思想為要,他上承孔子,孔子就非常注重歷史。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十分謹慎為文者,隻有依據魯史而刪述的《春秋》,《春秋》書成,自己也說,后世之人,知我以春秋,罪我以春秋,他在刪述之際“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敢贊一詞”形成流傳至今的春秋筆法。
現在誰發微信,我們認同就“贊”一下,其實現在這個“贊”,就是典型的古為今用,古語活用。前文說的“史掌官書以贊治”,《中庸》有語,“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知化育”,“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都有此意,我們不僅僅要知天地之化育,以古鑒今,還要贊天地之化育,古為今用,以文化人。
我們今天,也要為習總書記及時重視強調“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使之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點一個大大的“贊”。(子曰師說金海峰)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