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核心價值觀:經典智慧古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3】

2014年10月14日14:0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經典智慧古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負陰抱陽一點紅

  ——小議中華文化的形象特征

國學,從強調本土的儒道兩家,到東漢時期佛家的介入,形成儒道釋三家並存的文化態勢。儒家強調積極進取,道家強調無為而治,“一陰一陽之謂道”,儒道兩家代表著中華文化中陰陽平衡的主流。不論儒家的入世,還是道家的出世,說的都是今生今世之事,對人生彼岸的問題沒有做更多思考。

不說生死問題,人的困惑還在:人死之后到底有沒有知?這是個極端的人生經歷,不能証實也不能証偽。正因為死后世界的不可印証,宗教就有了存在的可能。佛教自東漢進入中國后,不管教義有多麼精微、深奧,在百姓心目中主要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把前生后世的事都說了,對我們的本土文化在思想領域裡做了很好的補充。因此,我們在順境的時候有儒家,積極有為﹔逆境的時候有道家,順其自然﹔遇到生死問題的時候有佛教,此生不堪,還可以修來世。以上特點,使得中華文化被形象地稱為“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不隻歷史文化是三者並存,世界文明的發展形態大體也分為三種:一是借助戰爭或者先進技術對外侵略擴張,歷史上的一些大帝國莫不如此,我們稱之為“海盜式文明”﹔二是被“海盜式文明”殖民化的文明,本土文明程度不夠,靠侵略者提攜甚至拔苗助長發展起來的文明,我們稱之為“奴役式文明”﹔中華文明有自己的獨特發展方式,盡管在歷史上幾次受到外族入侵,但並沒有被異化,反而把侵略者同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這種具有強大包容性、共生性的文明,我們稱之為“中和式文明”。

“和而不同”的中和式文明是對中華民族發展特征最好的表述,從堯舜禹歷代相傳的政治心法“允執厥中”,到《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乃至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和期望的都是中和,即中正平和、公允文明。 

李學勤曾在一次講座時援引台灣已故學者張光直關於文明起源的觀點:“中國的形態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轉進的主要形態。”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獨立存在,綿延未斷,歷久彌新,中和式的發展將是實現中國夢的文明特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向全世界証明:人類在野蠻和屈辱之外,還有一種值得驕傲和自我証明的發展方式,那是理性激情不斷喚醒良知與自信的一種文明。

中華大地有三道萬裡長城:一道是有形的萬裡長城,它証明著“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強盛﹔一道是歷代志士和革命者用血肉之軀鑄造起的萬裡長城,它保護著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獨立﹔還有一道萬裡長城則是以中國漢字作為青磚基石修筑起的文化萬裡長城,它使中華文明得以記錄傳承,綿延不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紅色革命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不能忽視這一段光輝歷程。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如果用一個形象來描述、表達中華文化的特征,那就是一隻振翅欲飛的丹頂鶴,可謂“唯有丹鶴真國色,負陰抱陽一點紅”。 

(金海峰、曹雅欣、章麗鋆/文 張璋、李文峰、杜丹/圖)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楊雪(實習生)、劉軍濤)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