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核心價值觀:經典智慧古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2】

2014年10月14日14:0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經典智慧古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重儒家

國學廣義泛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狹義則專指傳統文化中的學術經典及其體現的文化精神,包括以中國歷史為背景、以傳世經典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 

回歸傳統是規律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如此,社會亦然。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起,大體梳理中國百年發展歷程:1919年—1949年,奪取政權的三十年﹔1949年—1979年,鞏固政權的三十年﹔1979年—2009年,改革開放的三十年﹔2009年—2039年,文化繁榮的三十年。 

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現實需求。《論語》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正是古聖先賢總結的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由國強而民富,由民富而文昌。 

由此對照和展望中國社會,我們可以說:新中國成立30年是學習蘇聯模式﹔改革開放30年是借鑒歐美模式﹔今后社會發展30年是回歸中國模式。

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

傳統文化的現代回歸,是歷史的必然、現實的需要。每當社會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國學一定會回來,這一現象幾經反復,已經固化為規律。 

儒家文化在先秦時期不過是諸子之一,孔孟終其一生,棲棲遑遑,理想也沒有得到實現。一直到了漢代,董仲舒借助漢初叔孫通提出的“夫儒者,乃守成之學”,向漢武大帝諫言儒家應該“度越諸子,定於一尊”的建議,得到漢武大帝認同,實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之后,儒家文化就成為統治中國社會兩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 

在歷史上,用儒家思想治國,就長治久安,不用儒家就“興也勃焉,亡也忽焉”。與漢比較,秦用法家,統治不過幾十年﹔漢用儒家,統治將近四百年。元和清比較,都屬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元朝的馬隊橫掃歐亞大陸,對儒家起初並不認同,雖然后來認識到重要性,但為時已晚,元代統治維持不到百年。滿清入關就汲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雖然軍事上也很強盛,但是文化上主動採用了儒家思想,統治維持了268年。 

諸子思想蘊含永恆主題

中國豐富的學術遺產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在專業層面,隻有儒家文化才有資格成為“經”。儒家文獻一旦成為經典,中國文化中的其他幾個部分實際上就是圍繞著儒家文化次第展開。

史學是用儒家的觀點寫歷史、評價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大史學家包括左丘明、司馬遷、司馬光等等,都是大儒。儒家是用道理說話,而史學則是用事實証明——就像寫一篇議論文,一個是論點,一個是論據﹔一個是以理言之,一個是以事實言之,文史、經史之間相互補充、印証。 

諸子是對儒家文化的補充平衡。儒家強調積極進取,道家就強調清靜無為,以出世的張力消解入世的糾結,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儒家強調禮治,法家側重法治。禮與法都節制人的行為,只是禮偏重的是“誠於中、形於外”,法強調制度,是對行為的約束。此外,禮側重於自律,法側重於他律——儒、法實質上是對人的行為靠文明自覺與靠制度約束的相互補充。再看儒家和墨家的關系,儒家強調“仁愛”,墨家強調“兼愛”。但是還原到真實世界中,愛能沒有等級之分嗎?儒家強調“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其中“殺”,就是降等,即針對不同的人群應該有不同的禮。 

諸子的思想各有所長,相互補充,所以形成百家爭鳴、文化多元的態勢。儒家和而不同、不流,相互共存、尊重,因而在中華文化中能夠一枝獨秀。儒家強調的忠恕、仁義、道德、禮樂、中庸等思想,不僅適用於傳統社會,對於我們今天一味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仍然可以起到補救作用。更何況,學習、誠信、孝悌、知行這些理念,是超越某種社會經濟、政治形態和歷史時代的永恆不變的主題。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楊雪(實習生)、劉軍濤)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