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來看,劉思敏認為,一些景區因其旅游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了天然壟斷,這些景區之所以頻頻漲價,其中,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景區發展產業比較單一、對門票經濟的依賴是重要原因。
劉思敏,一般來講,門票花銷約佔消費者旅游消費的10%左右,因此,地方政府要適當跨越“門票經濟”的低級發展階段,把旅游產業鏈做長,把旅游產業做大,通過優化游客情景體驗,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從中獲取更大的整體效益。
“要把門票帶來的收益貢獻下降到比較次要的位置,才能緩解景區門票漲價的沖動。”劉思敏說,地方政府不應向門票漲價抱以過多訴求,反而可以採取景區門票降價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而向樹立地區品牌、升級經濟體系、發展關聯產業等轉化,比如杭州市採取的西湖免票舉措經驗就可以借鑒。
西湖自2003年開始實行免費,數據顯示,景區每年因此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但公園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的提升。通過拍賣、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不僅抵補了損失的門票收入,而且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此前也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國內旅游業雖然一直在提倡擺脫“門票經濟”,打造旅游產業鏈,但是旅游直接的經濟收入被看得還是太重。景區應大力謀求轉型升級,把吃、住、行、娛樂、購物和交通6個要素充分利用起來,將“門票經濟”轉變成產業經濟。(完)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