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北戴河暑期休假專家座談會發言摘編

2014年08月30日02: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北戴河看望慰問暑期休假專家並座談。中科院院士趙忠賢、鄭曉靜,西南石油大學教授趙金洲,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景源,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小牛先后發言。大家結合工作實際和個人經歷,介紹科研情況,暢談心得體會,就加強基礎研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繁榮人文科學、培養青年人才等提出意見建議。現將發言摘要刊發。

  

  創造潛心研究的寬鬆環境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趙忠賢

  從事了幾十年基礎研究,我想就基礎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談一談想法。毫無疑問,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不竭之源。我認為基礎研究在創新方面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知識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方法、觀念、精神等層面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當年如何發展高清電視,有的國家採取模擬電路的技術路線,失敗了﹔有的國家走了數字化路線,成功了。恰恰因為有基礎科學的雄厚積澱而提供的意見,促成政府作出堅持數字化路線的正確決策。這個決策的影響是極深遠的。再如互聯網,當年就是因為粒子物理研究工作的需求而發明和推廣了互聯網。現在國際上依然有許多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被大公司的研發部門請去咨詢,很受歡迎。這就說明,他們確實為公司解決技術問題發揮了作用。

  目前,中國在基礎研究促進創新方面的例証還較少。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時間太短。我們畢竟在這方面才起步﹔二是環境和文化需要改善。嚴復講中國學人“崇博雅,夸多識”。此外,傳統上輕視學識與經濟結合,這對於社會發展是不利的。我認為,社會環境應該鼓勵科技工作者結合社會需求,把握科研方向,培養科研人員的責任感和成就感,並制定政策法規予以保障。

  多年來,我感到有一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就是一線科研人員負擔太重。雖然經常加班加點,但真正能用在科研上的時間還是太少。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科研管理要一線科技人員成為“多面手”。科研人員什麼都得會干,如採購、財務、統計等。二是客觀環境需要應付各種非學術的事情。各種非學術會議,很多雜事也需要一線人員去辦,包括鑒別發票真偽。我們都知道搞科研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廢寢忘食才能有所成就,甚至需要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怪人”,“能連續一段時間靜下心來是極為必要的”。太世俗了,很難做出原創性的成果。如何為科技人員服務、減輕他們的負擔、激發潛能、調動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希望國家認真研究,完善科研管理,創造讓科研人員不受干擾、潛心研究的寬鬆環境。

   

  評價科研成果不能簡單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鄭曉靜

  在今年6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對院士進一步發揮好作用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別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兩院院士發揮作用”。我在現場聽了很受鼓舞。

  更好地履行院士職責,要以服務國家之需為擔當,將愛國敬業融入到科技創新的實踐中。科學院院士章程中明確要求院士應當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要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履行這一職責,首先要愛國敬業,我體會就是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即立足科學前沿,解決國家發展需求中的關鍵問題。科學研究的動力不僅僅來自好奇心和享受驚喜感,更應當來自解決國家需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建議: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應該多元化,以最終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和服務國家需求為導向,不能簡單地僅用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引用率來評價。

  更好地履行院士職責,要以維護科學精神為己任,將誠信友善融入到科學道德的樹立中。院士義務中要求我們要嚴守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精神。科學研究的本質是追求真理,“真”就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我們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體現誠信,維護誠信,回歸科學研究的本質,主動拒絕來自非學術方面的干擾,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另外,提攜后學也是院士的一項主要職責。我建議,要防止人才選拔過程中的“應試”影響,少一點評比和選拔,給青年學者成長營造潛心學問而不是追求指標的寬鬆環境,這對於長期在國內開展研究的學者和海外回歸的學者都是極為重要的。

  更好地履行院士職責,要努力在立德樹人方面有所作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國家需要為使命,我們就把它作為學校精神的核心,滲透到校園文化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也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要進思政課,也要進專業課,因為專業知識點的探索、形成、發展過程往往就體現了不懈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而這種內化隱含式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被記住、被效仿。我建議,要以各種形式,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使其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四個融入”中培養青年人才

  西南石油大學 趙金洲

  作為一名大學校長,如何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更好地培養優秀青年人才?我認為,要從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辦學理念。有什麼樣的辦學理念就會辦出什麼樣的大學,才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我校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把立德樹人作為我們的根本任務,提出了學校改革發展十大提升計劃,第一大計劃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青年人才培養全過程,在青年人才成長成才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的人才培養要一手抓好青年學生,一手抓好青年教師。我校在改革發展計劃中,專門提出了青年教師過“教師關”計劃,引導青年教師過好信念關、師德關、學術關、教學關、實踐關等五關﹔制定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學生行為守則》等﹔重新審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觀念,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工作體系、融入教材以及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使踐行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年學生的基本遵循。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在青年人才培養中的感召力。成立50多年來,我校傳承“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三老四嚴”作風,已發展成為一所石油天然氣優勢突出的特色大學。這些是我校的精神財富。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這些文化精神在新時期的內涵,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品牌和切入點。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精神,用大學精神引領學校管風、教風、學風建設。作為高校,大學精神就是一種最好的載體。我校鑄就的“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西南石大精神,既反映了學校在石油天然氣方面的辦學特色,更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它激勵著一代一代西南石大學子不斷為國家油氣工業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軟實力

  北京大學 林毅夫

  道路靠制度保証,我國的制度是和當前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但有的人忽視上述成績,隻看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體制、機制問題,對我國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因此,也難於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我國發展、轉型經驗對其他國家的一般意義。

  隻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理解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社會經濟現象,就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夠解釋我國現象的新理論。新的理論提出來后,必須有一群研究者相互切磋,不斷完善。為此,建議在有關部門組織、協調下推動我國的社會科學理論創新:

  鼓勵我國社會科學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國社會以進行理論創新。在國家社科基金或以其他政府資金支持的社科研究項目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支持實地考察、田野調查等﹔政府各統計部門收集的數據在不違反保密規定的前提下,免費提供給國內社科研究人員進行國家各種基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使用﹔支持有豐富經驗又有研究能力的政府干部或企業家退休后到大學兼課、參與研究。

  支持大學開設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現象為目的的課程以培養理論創新人才和推廣有創新性的理論。設立專項基金資助使用國內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教材的課程,資助大學教授根據國內研究的最新成果編寫能夠反映中國現實的教科書,培養有能力實地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現象的人才和推廣根據中國實踐提出的創新性理論。

  推動我國大學、研究機構主導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設立基金資助以研究中國和其他轉型中、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為主要目的的國際學會,每年舉辦年會,發行中英文學術期刊,評選優秀論文,獎勵杰出研究人員,打造我國社科研究人員為主引領的國際學術平台,打破美歐大學和研究機構對國際社科交流發表、研究方向和思潮的話語霸權和壟斷。

  

  發展人文學科助力中國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景源

  眾所周知,文化大國的基礎是學術大國、思想大國。學術的積累和繁榮,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的基礎性環節。重視加強人文學科的建設,對於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民族的興衰與文化的興衰,特別是學術文化的興衰緊密相關。時至今日,人文學科在國際上做到學術獨立的地位尚未完全實現,這是全體國人和人文學者必須坦誠面對的時代課題。

  文、史、哲學科是管思想、管精神的,它的作用是無形的,不能以實用性的功利價值為標准,來衡量這些學科的價值。寫史、讀史、確立歷史眼光,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史學意識發達,取信於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成為我們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經驗。學習和掌握文史知識,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十分有益。

  人文學科的學術繁榮是根本性的文化建設。人們常說,中國是文明古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文化資源是文化的客體存在形式,文化的主體存在形式是人的文化素質和實現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能力。文化資源的主體化,要以人文學科的繁榮為中介,人文學者對文化資源歷史價值的挖掘是國人對民族文化和文物產生歸屬感的重要條件。文、史、哲學科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中國文化的原創性開發,人文學科發展狀況關系到中國文化精神的當代傳承,關系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關系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關系到當代中國人的信仰和精神歸宿。如果有關中國的學問研究中心都在國外,如果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在國際上都處於二、三流的水平,中國就無法真正實現文化強國夢。為此,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要對文、史、哲等傳統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給予實質性的關注和支持,採取重大舉措,在國內形成若干個有人文學科優勢的思想庫,使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為強軍夢強國夢奮斗終生

  中國電科集團第三十六研究所 楊小牛

  我是一名軍工人,30年前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時,我國在通信信息控制領域剛剛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了整整30年。高精尖技術是國家之間核心競爭力的博弈,核心技術買不來,單純模仿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

  “外國人能干的,我們也一定能干!”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我下定決心要做出一番事業,為國家爭口氣。從此,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專業技術和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努力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就成了我的夢想和追求。

  回首30年,在一大批科技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下,按照消化、吸收到創新,我國通信信息控制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幅縮短,實現了從單機到系統、從常規系統到非常規系統、從單一系統到綜合系統的重要跨越,裝備平台也擴展到了陸海空天,並向一體化系統方向發展。我只是奮勇拼搏、忠誠奉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三十六所的同事、中國電科和其他軍工集團的同行,還有其他奮戰在國防科技戰線的同仁們,大家都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耐住寂寞,樂於奉獻,淡泊名利,用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敬業的核心價值觀。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屈辱的歷史不能再重演,這不僅需要強大的國力,更需要固若金湯的國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堅強的國防是后盾,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是基石。我們深刻認識到,新的國家安全形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機遇,更是帶來了新挑戰。在以能打仗、打勝仗為聚焦點的軍事斗爭准備中,我們的任務更緊迫、責任更重大。

  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成長的科技人才代表,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以隻爭朝夕的緊迫意識和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央企作為共和國長子、無愧於軍工國家隊稱號的光輝業績。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30日 07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吉全)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