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橫幅“小平您好”制作者:沒想到引起這麼多共鳴

2014年08月21日13:58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橫幅“小平您好”制作者:沒想到引起這麼多共鳴

  佟丹、毛小洪、張征(未參與)、欒曉峰、常生、於宏實、李禹、趙寶晨、郭慶濱在北京某公司的復制橫幅前的合影。

  講述者 欒曉峰 趙寶晨 郭慶濱 李禹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帶著微笑,看著參加國慶游行的學生們打著這幅橫幅,從天安門廣場走過。那一年,鄧小平80歲,大學生們20歲左右。從1984年到2014年,30年間“小平您好”,已經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華西都市報專訪“小平您好”的主要參與者欒曉峰、趙寶晨、郭慶濱、李禹等人,其中郭慶濱是當年北大生物系學生會主席、國慶游行總指揮,同時也更正了此前社會上流傳的諸多細節謬誤。

  “小平您好”,當年北大的莘莘學子為了標新立異,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經典的歷史一刻,道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這個“您好”,體現了一種領袖和人民之間那種親切感,也是發自我們學生內心的,可以說語言是朴素的,感情是真摯的,輕輕地道一聲“小平您好”。

  從此﹃小平您好﹄這句話就成了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

  緣起

  臨時醞釀

  對於游行時打出自己制作的標語,當年北大生物系學生會主席、國慶游行總指揮郭慶濱說,彩排時從沒有考慮過,這個主意是在9月30日晚上才醞釀產生的。

  聚焦小平

  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一開始有人說寫萬歲,但很快被否決了,說有個人崇拜的色彩。經過反復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郭慶濱和趙寶晨擔心不嚴肅,提議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換為“您”。

  歷史記憶

  國慶當天,橫幅一打出,整個游行隊伍就沸騰了。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張照片,這一年的全國最佳新聞照片、全國好新聞特等獎等,都被《小平您好》包攬。

  追憶

  總覺得光呼口號、揮舞花束,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北大學生們決定自己動手制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焦點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

  1984年的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是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時,欒曉峰、李禹、郭慶濱、趙寶晨都是北大81級大四的學生。除了趙寶晨來自哲學系外,其他三人都來自生物系。

  欒曉峰回憶說:“當時北大生物系受邀參加國慶慶典都是大四的學生,同學們放棄了暑假休息,認真參加訓練。”

  9月27日,參加慶典的群眾游行隊伍冒雨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后一次預演。

  欒曉峰說,次日,學校領導傳達了國慶游行總指揮部的意見,認為氣氛不夠熱烈,希望大家能夠解放思想,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貌。

  “同學們接到總指揮部的意見后,就各顯神通想辦法,有的准備花束,有的弄來氣球,有的揮舞彩帶。”欒曉峰說,9月30日晚飯后,他和同宿舍的於宏實、杜杰、郭慶濱開始討論第二天游行指定的標准口號和標語,期間還不斷有同班其它宿舍的同學加入。討論時,總覺得第二天游行光呼口號、揮舞花束,還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因此他們決定自己動手制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

  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寫什麼標語。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所有人都覺得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願。談著談著,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一開始有人說寫萬歲,但很快被否決了,說有個人崇拜的色彩。經過反復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

  於是大家就行動起來,郭慶濱去系學生會辦公室取來了做花用的綠紙。書法較好的常生就用布頭蘸著墨汁在彩紙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其它宿舍的毛小洪自告奮勇拿來了自己的新床單做襯。但最后發現床單長度不夠,隻能訂四個字。郭慶濱、趙寶晨擔心橫幅打出去不嚴肅,就提議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換為“您”。

  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橫幅最后變成“小平您好”。

  於宏實當時正好有照相機在宿舍,把這個制作過程拍了一些照片作紀念。這也是目前我們唯一能見到的當時的照片。

  激動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高高展開橫幅,游行隊伍一下沸騰了,有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橫幅寫好了,怎麼往會場裡帶?趙寶晨說,當時指揮部要求不准攜帶與游行無關的物品,場上所有的標語口號、橫幅旗幟都由組委會統一制作。最后大家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用一束彩花做掩護。

  欒曉峰說,找來三個拖布杆和蚊帳架當支杆,固定在橫幅的中間和兩頭,綁好后小心翼翼地把橫幅裹起來,在外面又繞以彩帶,頂端綴以紙花,這樣橫幅變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標語制作好之后就放在了宿舍的門后。

  忙完這些事情后,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休息了不到兩個小時后,凌晨4點,大家在學校集合前往東單待命。“當時管理很嚴,有同學因為在候場期間,擅自照相被民警將膠卷曝光了。我們起先還擔心橫幅能不能帶進去,后來很順利,大家齊心協力,把橫幅‘裹’進了游行隊伍。”欒曉峰說。

  欒曉峰說,國慶慶典游行開始的時候,游行隊伍按照順序,隨著當時放的音樂往前走。快到天安門城樓時,周圍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熱烈。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高高猛舉展開了這個橫幅。”欒曉峰說,當時游行隊伍一下就沸騰了,大家對著天安門城樓跳躍呼喊,“我聽到有的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我們開始打開橫幅,可沒想到的是,剛打開的橫幅方向先朝了后面,這一下引來了后面游行隊伍的一陣騷動和贊同的回聲,我們邊走邊急著變換橫幅的方向,游行隊伍也開始亂了。我們試著把橫幅朝向天安門,腳步都慢了下來。”李禹回憶說,“隻見到處人群都在歡呼,我們就盡情地喊,盡量把橫幅舉得高些。可是舉著橫幅還沒走幾步,前面的隊伍已經看不見了。大家開始向前跑著趕隊伍。手上拿著橫幅不好跑,來不及想別的,就把橫幅丟在了路邊。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小平您好’已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激起很多人的共鳴。我們隨手丟掉的是這樣一件無價之寶。”

  對話

  “小平您好”,當年北大的莘莘學子為了標新立異,道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

  時任班團支部書記欒曉峰:

  華西都市報:幾年來一位自稱是北大東語系82級學生叫胡聖虎的,不斷向媒體說自己是“橫幅標語內容的設計者和書寫者”,這是怎麼回事?

  欒曉峰:我們根本就不認識這個人。他在2001年主動向多家媒體投書《當年我寫“小平您好”》,在近些年又頻繁接受媒體專訪。但近年來也有不少人對他表示質疑。從於宏實拍的當時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見,是常生寫的“小平您好”。

  華西都市報:30年了,回過頭來,您如何看待?欒曉峰:“小平您好”,當年北大的莘莘學子為了標新立異,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經典的歷史一刻,道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這個“您好”,我覺得它體現了一種領袖和人民那種親切感,也是發自我們學生內心的,可以說語言是朴素的,感情是真摯的,輕輕地道一聲“小平您好”。

  時任北大生物系國慶游行總指揮郭慶濱:

  華西都市報:“小平您好”至今整整30年了,回過頭來,您如何看?

  郭慶濱:我認為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對小平在“文革”后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貢獻的肯定,代表了老百姓的心聲。第二個方面是“小平您好”縮短了國家領導人和人民之間的距離。第三個方面是“小平您好”讓老百姓在“文革”多年極左路線禁錮后看到了一線新鮮的生氣。

分享到:
(責編:潘婧瑤、曾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