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釋放全部在押的戰犯。圖為特赦釋放大會現場。
導語:秦城監獄,因關押中國最高級別的犯人而被稱為“中國第一監獄”﹔它因“硬件和軟件”都與其他監獄不同,而被外界稱為“最神秘的監獄”﹔它改造教育過國民黨戰犯,被林彪和“四人幫”利用迫害過革命干部,又審訊收押過林彪和“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主犯……高牆裡的那些人和事都充滿了傳奇﹔如今,秦城監獄又因成為一些貪腐高官的“最后歸宿”而吸引著公眾的注意力。
走進“中國第一監獄”
2009年11月11日上午,一場大雪之后,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驅車來到北京市昌平區,探訪位於小湯山鎮附近的秦城監獄。
經熱心人指點,記者的車沿著一條舊公路一直開到燕山腳下。路的盡頭,出現一座高大的暗紅色牌坊式大門,四周是高約5米的灰色圍牆,牆頂上裝有探頭。大門上沒有招牌,但有一名戴著潔白口罩的武警站崗。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這裡就是秦城監獄。
監獄門禁森嚴,有三道“崗”——最外面是幾個鐵路障,再往裡有一道電動不鏽鋼伸縮門,然后才是大門。大門是兩扇緊閉的鐵柵欄門,足有3米高,旁邊還有側門。大門裡面不遠處,有一排房屋,擋住了外人的視線。
執勤的武警不讓外人在門前逗留,記者隻得沿著監獄外的一條路往東走去。馬路對面有兩個居民村:右邊是秦城村,左邊是象房村。
在象房村村委會,60多歲的村主任王佔仁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了秦城監獄和他們村的一些情況。秦城村和象房村在1960年之前是一個村,叫秦城象房村。王佔仁曾聽老人們說,他們這裡原來是一座兵營,四面修有高高的城牆。這座兵營或許是秦朝時留下來的,所以叫秦城。兵營廢了之后,百姓住了進來,並在這裡養過大象,於是就叫秦城象房村。如今的秦城監獄也因此而得名。村后的大片土地,一直是隸屬於公安部的勞改農場。
此前,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秦城監獄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座隸屬於公安部管轄的監獄。監獄建於1958年,是蘇聯援建的。上世紀50年代,中蘇訂立的援助項目共有157個,其中之一便是秦城監獄。但因秦城監獄屬保密工程,對外不公開,所以外人一般並不知道。
秦城監獄由蘇聯專家設計。最初,監獄共建有4幢白色樓房,排號為甲、乙、丙、丁,都帶有審訊室。樓房一律三層,磚牆,坡頂。每幢樓房單獨成一個院落,樓前有一大片空地,是供犯人放風用的。“文革”期間,高級“囚犯”陡然增多。1967年,秦城監獄又增加了6棟樓房和6個院子。6座新監舍的排號順序為戊、己、庚、辛、壬、癸。
按照關押對象的不同,秦城監獄50多年的歷史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50、60年代,關押的主要對象是滿清要員、日本戰俘和國民黨戰犯,軍銜至少在少將以上﹔第二階段,“文革”時期,關押的主要對象是高級右派和所謂的“反革命頭目”﹔第三階段,上世紀70、80年代,關押的主要對象是林彪和“四人幫”兩個集團的成員﹔第四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押的主要對象是省部級腐敗官員。
村主任王佔仁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他的父親也曾當過多年的村長,他們和秦城監獄的交往一直沒有斷過,見証了監獄50多年的發展史。但50多年來,王佔仁隻進過一次秦城監獄。那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秦城監獄的一位副監獄長找到他,請他幫忙給監獄打幾套辦公家具。送家具的時候,經過特批,他才得以進去。他說,那時候秦 城監獄有三道門(后來在外面又加了一道,現在有四道),他進了第二道門,那是監獄管理人員的辦公區,再往裡就是犯人所在的監區了。遵照監獄方的要求,王佔仁不敢亂看,也不敢多問。他隻記得進出都查得很嚴,不准隨身帶任何東西。他在裡面待的時間不長,安頓好家具后就出來了,但總感覺背后有眼睛一直在盯著他。
外人雖進不了監獄,但有機會見到秦城監獄裡的犯人。一個機會就是當犯人們到農場勞動時。秦城監獄的旁邊,是大片勞改農場。服刑人員在軍人押解下到農場裡勞動,村民們可以遠遠地看到他們,但不許打招呼。另一個機會就是當服刑人員刑滿獲釋時。在監獄的大門口,有時可以看到一些車和人聚集在那裡接出獄的人。大多數刑滿釋放人員比較低調,通常選擇悄悄地離開。
王佔仁說,雖然秦城監獄近在咫尺,但對他和村民們來說,“高牆裡的那些人和事仍然是很神秘的”。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