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鱔魚是靠避孕藥催肥的”,此種說法流傳已久,往往令消費者對鱔魚望而卻步。在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質量與標准研究中心主任宋懌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這種做法無助於提高鱔魚產量,不具有可操作性。
黃鱔是雌雄同體的動物,前半生是雌性,后半生變成雄性,雄性黃鱔的個體大於雌性。所以有人猜測,如果使用雌性激素(傳言中的“避孕藥”),能促進黃鱔在雌性階段的生長速度,盡早將黃鱔從雌性變為雄性,達到催肥黃鱔、提高養殖產量的目的。然而試驗表明,一個月內,黃鱔的生長速度比不用藥物的黃鱔快大約10%,但在一個月后開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
有人提出使用避孕藥可以讓雌鱔不排卵,提高生長速度。但黃鱔有“同類抑制”的習性,在喂養密度達到1千克/平方米以上時,雌性黃鱔就不會產卵繁殖。在人工養殖生產中,黃鱔養殖密度遠遠超過這一標准。“在這種情況下,雌鱔基本不會產卵,也談不上使用避孕藥促進生長了。”宋懌說。
宋懌表示,對於養殖戶來說,使用避孕藥不僅無助於催肥鱔魚,反而降低了鱔魚產量,不可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用避孕藥養黃鱔的做法曾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我國少數地區,都因為不切實際而夭折。(記者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