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盛卉 實習生劉早)應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8日上午在阿布賈出席第24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全會,發表題為《共同推動非洲發展邁上新台階》的特別致辭。
圍繞此次峰會“促進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主題。李克強指出,包容性增長已成為世界普遍認同的發展理念。中國和非洲互利合作,提升23億多人口的福祉,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這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性增長。
事實上,“包容性增長”已經成為李克強此次非洲之行的一大關鍵詞。
5月4日,李克強與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裡亞姆共同會見記者時便強調,中非雙方的合作不僅可以實現互利共贏,而且有助於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緊接著,李克強5月5日在非盟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時也提到,中國願與非洲國家交流發展經驗,分享發展機遇,共促包容性增長。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非雙方的經貿合作關系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雙方正面臨著合作關系的全面升級,因此,李克強強調“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對中非貿易合作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正如有評論指出,包容性增長,不僅是中國總理與非洲各國首腦分享的增長觀,也是中國對中非合作的期許,更是對中國自身發展的界定。
“包容性增長”將加強中非貿易合作
李克強在致辭中表示,一國之內實現就業、公平和平衡發展是包容性增長,國家和地區之間平衡發展也是包容性增長。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對人民網記者說,“包容性增長”概念是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各國發展狀況多樣的世界經濟背景下提出的。在當前世界經濟背景下,各國的經濟形勢、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都不盡相同,因而也會產生更多的貿易保護政策。而“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則提倡機會平等的增長,倡導各國之間的理解與互信,這有利於各國之間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
談及中非貿易合作中的“包容性增長”,李克強表示,中非經濟具有很強互補性,雙方發展互為對方機遇,彼此取長補短,互利合作,必將為中非各自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楊光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包容性增長”主要包含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方面是指中國與非洲雙方在加強經貿合作的基礎上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強調中非雙方互相理解,根據彼此的實際國情,實現合作關系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涉及傳統的經濟領域,因為貿易合作的“包容性增長”同樣會影響中非雙方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關系。
經貿與人文交流共促“包容性增長”
李克強表示,經貿和人文緊密融合,是中非合作相輔相成的兩個“輪子”。中方將與非方一道,在繼續推動擴大中非貿易和投資規模的同時,加強中非人文等各領域交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傳媒、體育等領域合作。
陳鳳英認為,依據“包容性增長”原則,中非雙方在下一步的合作中要堅持中非對話,並加強中非關系中的多元性,這就要求中非雙方在進行經貿合作的同時,加強人文交流,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彼此的國情與發展觀念,從而尊重彼此發展,實現中非合作中的平等共贏。
“中非貿易合作方面的‘包容性增長’潛力巨大。”楊光表示,現階段中非雙方的貿易合作主要集中於資源、市場、貿易方面,中方利用非洲的資源、市場,在非洲進行投資,從而發展雙方的貿易合作。而在今后的合作中,中非雙方可以進一步促進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包容性增長”涉及三方或多方合作
針對中非雙方未來的合作前景,李克強在致辭中表示,中方也願與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加強協作,在“非洲需要、非洲同意、非洲參與”的原則下,探討在非洲開展三方和多方合作,共同為非洲發展建設作貢獻。
對此,楊光提出,在未來中非合作的過程中,中國可以更加關注非洲地區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需求,擴大同非洲制造業、加工業領域的合作,實現非洲國家內部的產業延伸。中非雙方的合作可以擴展到三方甚至多方合作,他國及國際組織的參與有利於貿易合作的進一步拓展,從而吸取多方力量,實現真正的“包容性增長”。
此外,針對非洲國家的發展現狀,梅新育還表示,“包容性增長”不代表無條件的合作升級,中國在同非洲發展經貿合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非洲在宏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方面的缺陷,適當規避潛在的合作風險。因此,在中非雙方進一步的合作之中,非洲需要創造更好地商業環境,這也是中非雙方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條件。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