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綜合治理大氣污染乃當務之急

孫太利 

2014年04月11日16:2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剛剛過去的2013年,我國不少地區遭遇了嚴重的霧霾污染。尤其是近日,我國京津冀地區持續籠罩在霧霾中,使大家更加關注大氣污染治理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大氣污染當務之急,重在治理,進一步完善防治。應該像反腐敗一樣,老虎蒼蠅一起打。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重度污染大戶就是“老虎”,污染小企業就是“蒼蠅”,要老虎蒼蠅共同治理。

    形成大氣污染有四大要素:一是機動車排放問題日益突出﹔二是工業污染以及燃煤排放體量巨大﹔三是城市復合型污染嚴重。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城市基建工程以及房地產的大量開發以及相關工程建設中有關揚塵污染的控制法規的缺失導致城市揚塵污染嚴重﹔此外城市生活垃圾焚燒以及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秸稈焚燒、城市露天燒烤、燃放煙花爆竹等一系列現象均加劇了空氣質量的復合型污染。四是有關大氣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缺失。

    筆者認為,治理大氣污染問題,這項工作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如果不下決心狠抓治理,完善防治,我國發展就難以持續,民生就難以保障,生態環境就難以得到改善。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各地應擺正發展與治理的關系,真正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是各地應加強城市規劃及結構綜合性治理。二是要加大鼓勵發展綠色行業。三是各地應建立城市空氣污染應急預案。四是各地應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准。五是把治理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作為地區“重點工程”進行重大部署。

    筆者認為,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場硬仗,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各級政府應真正做到責任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真正做到獎懲分明。以鐵的決心、鐵的紀律、鐵的手腕,對環境違法問題“零容忍”。

    大氣污染治理,需要優化法規。我國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從2000年以來沒有修訂過,當時的法律主要是針對燃煤、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我們進入一個大氣污染治理的新階段,除了燃煤源以外,還有包括機動車等其它多種復合污染源。所以我們急需要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推動現階段的大氣污染治理,同時帶動相關法規的落實。使全社會做到立法從嚴,准入從嚴,監管從嚴,整改從嚴,查處從嚴。

    加快發展京津冀經濟圈,有效治理大氣污染。京津冀等省市共同治理大氣污染,非常有必要。因為空氣是沒有界限的,地下水是沒有界限的。應及時建立健全京津冀合作機制,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京津冀的主要功能定位,編制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建立京津冀三省市交流協商機制,推動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使京津冀盡快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大氣、水污染治理聯防聯控。防止項目重復建設,產生新的產能過剩,新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大氣污染治理要與經濟戰略轉型相結合,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當前,嚴重的環境污染,實際已形成了“生態赤字”,給我國“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這種問題的出現,與我國長期以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有直接關系,倒逼我們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大氣污染治理,必須從源頭治理抓起,斬草除根。我們應把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能,作為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目標。採取騰龍換鳥的方式,大力推進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嚴格控制鋼鐵、建材、煤電等行業產能,防止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2013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9%,仍處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較低水平。其中,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尤為突出。而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是耗能大戶,是煙塵排放大戶。

    大氣污染治理,要從生產因素、消費因素、市場因素共同入手。要提倡綠色消費,節電、節水、節能,杜絕奢侈浪費。

    大氣污染治理要把“科技治污”貫穿全過程。治污的成敗,不完全取決於資金的多少,而是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低。應該打破地區界限、行業界限、國家界限。力爭把最好的科技成果應用到污染治理上。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要增強環境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撐,加快發展大氣污染治理裝備、產品和服務產業。

    應及時出台政策,獎勵企業實施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推廣應用更加節能、節水、安全、環保、高效的工藝技術,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產品。推動企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節能新產品。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建設生態宜居環境。隨著城鎮的大規模建設,建筑產業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問題日益突出,如建筑用水約佔可飲用水資源的80%,建筑及附屬設施的水泥消耗量約佔全球消耗量的40%,成品鋼材消耗量佔全球消耗量的20%以上,建筑廢棄物佔社會垃圾總量的45%。

    我國城鎮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建筑活動造成的噪聲、灰塵、光污染,以及室內環境污染等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同時,我國居民過於注重個性化裝修,由此產生的二次污染和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國辦發[2013]1號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准。發展綠色建筑,系統推進建筑全壽命期各個環節的規范化、標准化和綠色化,推動綠色建筑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應用,對於提升我國建筑業科技創新能力,帶動一批相關新興產業的形成和建設生態宜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政府應積極鼓勵開發新能源,使用新能源。新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十二五”時期,我國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顯著上升,新能源將發揮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大氣污染、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將達到能源消費11.4%的目標。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如果說“十一五”是新能源發展的起步階段,那麼,新能源將在“十二五”走向大規模應用,並將更加重視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我國將鼓勵發展水電,積極推動太陽能的多元化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大型光伏電站,推廣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並網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提高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

    建議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治理大氣污染。通過國家的投入,帶動地方的投入,企業的投入,社會的投入。國家對京津冀等省市治理大氣污染的投入,能夠有效促進地方財政的投入,社會資金的投入,企業資金的投入,包括民營企業資金的投入,能起到經濟杠杆和催化劑的互動作用。鼓勵大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將投資向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傾斜。如果把社會積極性調動起來,力量就大了。

    在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的使用方面,應節約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我們應杜絕追求“帶毒的GDP”、“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腐敗工程”。提倡節約精神,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做到向人民負責,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加強大氣污染治理監管力度,推行網格化管理。將大氣污染治理、防治任務,納入網格化城市管理,形成統一標准,統一監管。環保、城管、公安、建設管理、民政等職能部門,按照“網格化”要求,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做到“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標准、定流程、定考核”。同時,對重點污染源納入自動監控系統管理。通過推行網格化管理,確保本地區大氣污染治理無死角、監察無盲區、監測無空白。

(選自《中國經濟社會論壇》雜志2014年第3期)

分享到:
(責編:王飛飛(實習)、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