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司機很職業,也很敬業。他們身上或能看到英國人的職業意識
在英國,特別是倫敦,交通一如北京般擁堵,且市區道路彎急路窄,但在英國20多天中,沒見一起交通事故,哪怕是小的刮蹭。明顯感覺開車人大多很規矩也謙讓,沒見到開斗氣車,即便有個別不太文明的開車行為,司機也僅搖搖頭而已。我每次坐在司機后的第一排座位,我比較愛觀察或總想問個“為什麼”。行駛中發現我們的大巴司機常向別的大巴司機招手示意,我想這人熟人很多。后發現在高速路上行車時,對迎面而來的大巴,他都會舉手示意,不論相距有多遠,也不管對方是否能看到。我問這是為什麼,是職業要求還是習慣。回答說,這應當他們的職業意識和習慣。沒有組織去要求和號召,也沒有制度的強制,是種意識。我想這也許也是種文化吧。
大巴司機的這種意識也體現在進停車場找泊車時,現場隻要有別的大巴司機,都會主動上來指引,如有什麼障礙物,也會主動去搬移。面對這種幫助,雙方沒有更多的客氣和謝語,僅是點個頭或伸個姆指。習以為常了,言語是多余的。
一次我們出行,早於司機到,司機打開車門我們正要上車,給制止了。我正奇怪,想這人怎麼這樣。這時司機自己上了車,對每一個座位都巡視一遍,再下車,圍車繞一圈,還幾次彎腰查看車的底部,又到車尾打開引擎蓋,聽了一會發動機的聲音后,才示意我們可以上車了。多麼的職業和敬業啊。他們的敬業也體現在服務上。我們二十人的團,行李很多,大箱小箱的。我們換過幾個司機,但不論年紀多大,行前和到達的裝卸行李,很認真,很專業,很出力。而每到此時,我們團裡幾位年紀大的,卻都會主動幫助裝卸行李。為此我很欣慰。
在英國,很多方面人們的職業意識確實讓人受感染。我們提倡的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這無疑是對的。可這“愛”如何客觀的評價?如果不愛呢?我到是認為,我們更應當提倡的是職業意識和敬業意識。這種意識中包含有即使你不愛你現的工作,你也一樣要把它做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意識。每個人都應當對你所做的工作充滿了敬畏。課堂上老師講,在英國,人們的職業意識很強,他們常會告訴你,我們做事,不是做給老板看的,我們是在為自己做事,為信仰做事,因為我們都是有信仰的人。我想,我們國人也都是有信仰的啊。
到處都有中國人、購物很瘋狂,英國人心有糾結
如今的中國人可謂是遍布世界每個角落,哪怕什麼地方出個事故,受傷害的常常有中國人。在英國期間,大街、小巷、公園、學校都能見到不少中國人,特別在超市裡尤其是高檔品牌店。大量蜂擁而來、腰纏萬貫的中國人,不但給當地帶來了GDP,也帶來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和習性。也給當地的社會心理帶來一些沖擊。面對這些幾乎是幾年間就突然出現的現象,國人准備不足,當地人同樣准備不足。但可以感受到的是,都在因應這種變化。在市場裡,中文多了,說漢語的多了,黃皮膚的導購也多了,中國人比較好找工作了,連當地的售貨員也知道,哪怕會幾句簡單的中國話,也能給自己增加不小的業績。
如英國著名的哈羅茲百貨公司就配備了一百多名中文翻譯,去年中國的游客每人平均在這家公司消費了3500英鎊。據說,中國游客平均每人在英國消費8000英鎊。當地媒體稱中國游客的消費讓中東的富豪都相形見絀。很多大公司也把如何吸引中國人作為一項專業課來修。英國首相卡梅倫就曾向我駐英外交人員討教,如何吸引更多的中國游客來英國。答復是,“多建幾個比斯特購物村”。據媒體報道,中國人中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二千多萬的中國高檔品消費人群,消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高檔奢侈品。他們是各個國家高端品牌瘋狂的追捧者,他們甚至為這些品牌的未來也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如LV的市值超過了中國的中石化,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的貢獻是算的出來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2013年中國國慶期間英國各高端品牌店隨處可見到中國人的身影,他們大多年輕,且富有,花起錢來,毫不心疼”面對這些中國人,這個曾經用炮艦轟開滿清中國的大門,強行通商,並聯合西方列強瓜分和搶劫中國主權和財富﹔也是工業革命起源國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面對似乎是一夜間發生的變化,他們准備是不足的,尤其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我認為他們的心理也是很糾結的。如果我們細心,從接觸的各方面的人中,都多少能讀出點這種意味。其中有的是比較文明的,也尚可以用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來理解,有的則很粗野。如我們在去拜訪一社區的路上,就遇到了貨車司機故意把車擠向我們,並伸出頭來惡毒地罵了句“中國X”(我至今耿耿於懷的是我們當時沒把他拎下來,並報警)一到英國,當地的中國人也不斷地告誡我們要結隊而行,且注意安全,不要把背包挂放背后要挂胸前或抱懷裡(我想,這倒是不被偷了,可更容易被搶了)說近年來,專門針對中國人的搶劫很多。
我們在英國時,就遇到兩起針對中國人的搶劫。一起還是發生在五星級的賓館,一次就打開了十多個房間。一個諾大的中國團,住在五星級賓館裡,同時被盜,且做的“天衣無縫”又很久破不了案,這又為什麼?面對中國對英並不太多的投資,英國朝野也不斷有所謂危及英國經濟安全的呼聲,對中方承建倫敦地標性建筑工程也有不少反對和揶揄。另外,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華人華僑在英國政界及主流社會的影響力和地位遠不及其它一些國家的移民,相比華人華僑在美國的影響也差很多。
英國社會也缺乏對中國應有的了解和正確認識。但這種狀況正在改變。2013年10月,在北京訪問的倫敦市長約翰遜說,英國兒童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知道中國的重要性。他還說,我認為我們越了解中國文化,就越會欣賞她,越會更好地了解她。但約翰遜幾年前可不是這樣。2005年他曾在一文中說過,我們不需要教我們的孩子普通話。中國將不會主導世界。不過這次他卻說,關於普通話我肯定是錯了。我的孩子正在學習普通話。
談到國人在英國的揮金如土及對名牌的瘋狂,我倒是在想,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富有,追捧時尚和名牌是天經地義的。但這其中,一是有多少是理性的?在國人中,有的確實有能力或有必要去消費這些國際大牌的奢侈品,有的人可能也能品出名牌裡不僅有質量,還有時尚和文化﹔但又有多少人是非理性地跟風和追捧甚至是固有的虛榮和炫耀呢?難說。二是,為何有那麼多的奢侈品國外和國內差價如此之大?我們在一家大品牌店,一款風衣很快被國人一掃而光,據說在國內價格在十倍以上,這種天價差是如何形成的?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全球旅游市場報告,2012年中國人境外旅游消費1020億元,佔國際市場份額的9.1%。而同期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外匯收入為500億元,逆差500億。今年春節國內奢侈品的消費總額是8.3億美元,不及同期國人在境外消費的十分之一。有分析指出,主要是國內外價差太大,國內銷售的質量不能保証,需求也不能保証,導致國人紛紛到國外購買。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涉及包括關稅在內的稅收制度。
據不完全統計,手表、箱包、服裝綜合稅率和環節成本內地市場比香港高約45%,比美國市場高51%,比法國高72%,再加上一些其它因素,更拉高了價差。如何把海外購物行為留在內地,是最緊迫的問題。對這種價差,外事辦學明的一番話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他說,“看看一些國外公司在國內開的很高檔的品牌店,放在那裡的天價奢侈品,有多少人出手。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產品做廣告也要花錢的,就算是做廣告了”。你在這不買,當你到國外看到天價的價差難道你不動心嗎?難道沒有佔了便宜的感覺?不會有不買就吃大虧,過這村就沒那店的感覺嗎?對某些奢侈品這是否是種營銷策略呢?也難說。三是如何培育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在此不用多說了。
因此,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改變,國人沒准備好,很多外國人也沒准備好。作為各方面都強大起來的中國人,需要做的很多,其中如何文明理性地對待奢侈品,當是種修養也是種境界吧。(選自《中國經濟社會論壇》雜志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