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聚焦:如何突破農村養老難題

郝迎燦  楊 柳  姚雪青

2014年03月31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農村養老,怎樣破題

  核心閱讀

  我國2億多老齡人口中,六成左右生活在農村。農村的養老設施、服務遠不如城市,而“養兒防老”觀念也使得養老院難以被接受。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舉家外遷,農村老人養老漸成難題。

  在國家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的同時,各地不斷探索。如何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什麼樣的養老院才合農村老人的心意?養老模式還能如何創新?

  【貴州長順所把村】

  參保率80%以上,但絕大多數選的最低檔

  消極參保 指望子女

  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寨多依山傍水,長順縣長寨鎮所把村就是其中的一座,兩千多人口,世代從田裡刨些許吃食,近年外出打工漸成風氣,“380人在省外打工,200多人在省內。”村主任陳家奎說。出去的自然以年輕人為主,村裡便留下“386199”部隊。“村裡共227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在80%以上,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村人口近1/4,參保率100%。”

  看起來參保率很高,但一細究:個人繳費標准分為100元至1600元12個檔次,“絕大部分交的是100元的檔次,隻有兩個人交了1600元的檔次。”

  長順縣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自2011年7月開始執行,時年59歲的陳家興和老伴成安會分別隻交了100元,便從翌年起每月領取不到56塊錢的養老金。雖未分家,但兒子和兒媳在上海打工已有十多年光景,逢年過節回家看看。孫女今年秋季就要隨父母到上海讀小學,此前多靠二位老人撫養。

  陳家興和老伴年紀漸長,4畝多地的春種秋收都得花錢請人,刨去種子、化肥諸項開銷,勞碌一年結余幾千元。陳家興去年底剛剛從村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根據政策,以后每年還能領到800元的補貼。

  說起一月56塊錢的養老金,陳家奎直搖頭,“柴米油鹽緊巴一點是夠了,糧食自家地裡種,人情和生病是開支大頭。”人情無非喪葬嫁娶,每次出手少則幾十,多則數百。老伴成安會患風濕和高血壓已十多年,今年去了趟醫院便花掉兩千多元。

  “當時為什麼不交1600元的檔次,現在每月能領270多元?”記者問。

  “交不起呦!”陳家興答。

  不過,一旁的陳家奎跟記者說,“湊湊還是能拿得出來的,主要就是1600塊太多了,很多人不舍得掏這麼多錢,年輕一點的,要連續交足15年,不是個小數目。”

  說起以后,陳家興說兒子是他最大的依靠。“他在外面打工賺多少錢不交給我,但有什麼事情離了他誰還來管?”

  長寨鎮冗雷村73歲的陳家治正給家裡平房加蓋一層,推起磚頭來身手利索,不像古稀之年。“三個兒子都分家了,我和老伴跟小兒子住,房子太擠,再加一層存放糧食和物什。”陳家治同樣表示子女是他和老伴最大的依靠,“現在東西這麼貴,一個月56塊錢的養老金隻夠零花,老伴有癱肢的毛病,開銷都是三個兒子一起湊。”

  談起參保繳費檔次,長順縣社會保險事業局局長蔡成旭表示,參保繳費檔次補貼標准偏低,多繳多得、多繳多補政策難以顯現。“城鄉居保工作是一個政策性強、日常、細致的工作,村級組織應當努力宣傳繳費檔次與養老保險待遇直接挂鉤,從正面引導經濟條件較好、年輕的參保人員盡量提高繳費檔次。”

  【河北肥鄉前屯村】

  生活上互相照顧,離家不離村

  集中居住 互助養老

  3月20日,在河北省肥鄉縣天台山鎮張達村互助幸福院,75歲的張金魚老人正在用縫紉機加工鞋底,縫紉機旁放著幾雙小孩兒穿的虎頭鞋,做得惟妙惟肖。

  2010年,張達村辦起互助幸福院后,張金魚老人是第一個報名住進來的。“原先村裡的幸福院是租村民的房子,住了8個人。現在這家是新建的,我們去年10月份搬到這兒,”張金魚老人說,“我老伴兒去世7年了,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搞裝修,3個女兒都嫁到別村去了。以前一直是一個人生活,現在在這家幸福院和二十幾個老人住在一起,很熱鬧。”

  在張達村幸福院,張金魚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叫“萬能”。75歲高齡的她不僅眼不花、耳不聾,還擅長操作縫紉機,幸福院裡不管誰的衣服破了,她都義務縫補。在生活上,她也是“全能好手”,電磁爐等電器樣樣精通,是老伙伴們的“指導老師”。她還是幸福院裡公認的“舞美老師”,敲大鼓、扭秧歌、健身鍛煉都是她教給老伙伴們。

  至今,張金魚自己還種著3畝耕地,並且年年庄稼豐收。孩子們勸她不要種地,但就是擰不過她。

  “以前一個人在家裡也沒個人說話,隻能白天出去串串門,晚上回來還是黑漆漆的,特別冷清。”張金魚說,在新的家庭,“每天和老姐妹們一起嘮嗑、打牌、看電視,談天說地,心情開朗。孩子們也不用擔心冬天家裡燒煤不安全,我們在這他們也放心。”

  在前屯村,有很多像張金魚一樣的老人希望能住進幸福院,可是幸福院隻能容納32位老人。事實上,目前肥鄉全縣有13000多名獨居老人,還有很多老人隻能居家養老。

  肥鄉縣前屯村支部書記蔡清洋介紹道:“60歲以上、生活能夠自理、沒有傳染病的單身老人,隻需兒女申請、本人同意,簽訂協議后即可免費入住。五保戶和特困戶由本人申請,村委會研究同意后也可免費入住。老人們集中居住,有人說話,有人聊天,很多老人一起玩,老人們不僅生活上得到照顧,心理上也得到慰藉。幸福院確實解決了老人在家孤獨寂寞的精神問題,老人們離家不離村,不用擔心在城裡過不慣,在這兒住著舒心,兒女出去打工放心,政府也省心。”

  “但村集體實力有限,隻能安排一部分老人入住,還有很大一部分老人隻能一個人在家孤獨度過。要想解決這另外大部分獨居老人的入住問題,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蔡清洋說。

  面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為減小資金壓力,明確了用水、用電、佔地等一系列扶持性政策,並規定在今后的新民居建設中,必須配套建設互助幸福院和幼兒園。同時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其中,鼓勵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幸福院實施“一對一”幫扶。最近,前屯村幸福院正設法兒增加床位,以滿足更多老人的入住期待。

  【蘇州姑蘇區】

  保証養老基本功能,融入專業護理

  亦養亦醫 醫保報銷

  在蘇州城區,要想入住合適的養老院,通常得排長隊﹔而在蘇州農村,許多養老院的床位卻空置近半。農村養老院的入住率怎麼提高?當地政府嘗試在養老模式上進行創新。

  據市民政局老齡辦主任劉貴祥介紹,醫養結合模式最初在蘇州城區開展。所謂醫養結合,就是在保証養老基本功能之外,又融入專業護理。目前,蘇州鄉鎮一級很多地方正在按照這種模式建設養老機構。

  姑蘇區夕陽紅護理院,是一家民營性質的護理院,開辦於2007年,是蘇州的第一批醫養結合護理院之一,目前住著460多名失智失能老人,有些是剛出院需要進行康復,但更多的是長期入住進行護理的。該養老院地處城鄉結合部,其中入住的,有相當比例的農村老人。

  幾個月前因摔倒導致右腿骨折的88歲的趙紅英在進行康復鍛煉后回到房間,護工已將午飯端到了她的床頭。這是一個三人間,房間中擺放著電視機和空調,樓層設有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樓內設有活動室、康復鍛煉室等。

  護士長朱婷婷告訴記者,趙阿婆手術出院后,由於家中子女忙碌且缺乏專業護理知識,為了讓她得到更好地照顧,便安排她住到這裡。“蠻好的,她們幫我洗澡擦身,還喂我吃飯喝水。”趙阿婆說。

  在一樓大廳牆上,挂著這家護理院的詳細收費標准。在當地,醫養結合的護理院可走醫保報銷。據介紹,床位費除去可醫保報銷的95%之外,自費部分是每月100元左右,外加包括護理及伙食費的生活費用每月1770元。一位前來看望父親的中年男子稱,“收費不算貴,服務也讓人比較放心。”

  部分老人患有慢性病,傳統單一型養老機構無法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住在醫院又面臨著床位緊張的問題,“如果建立一批處在醫院及養老院之間的醫養結合護理院,解決醫保問題,不僅護理更加專業,也會分流一部分住院病人,解放醫療資源,更好滿足老人們的需求。”劉貴祥說。

  採訪中,記者看到,老人們所住的房間布置得類似於醫院的病房,整個風格也接近於醫院環境,據了解,這也是蘇州大多數醫養結合護理院的風格。護理院院長劉軍解釋,除了考慮到大多數入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需要之外,也是因為在設施上需要滿足民政及人社關於護理院的嚴格設置標准,今后還將在此基礎上更多體現人性化、溫馨化的一面。

  “辦理醫養結合的護理院能滿足不少老年人的需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得到衛生、民政、人社及醫院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劉貴祥說。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