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
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
【鏡頭】
看看醫療工作中的尷尬:縣鄉醫院空空蕩蕩,病房閑著,設備擺著,而大城市大醫院人如蜂擁,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縣鄉醫院人才緊缺、進少出多,而新畢業的醫學生為進大城市大醫院擠破了頭,主動下鄉行醫的少之又少。
深化醫改5年來,一系列動作真刀真槍。“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話語擲地有聲,給了縣鄉醫院信心和底氣,也讓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成為今年的重中之重。然而,透過鏡頭,我們看到這張醫療網還不夠嚴密、不夠牢靠。
縣鄉醫院的發展卡在哪?如何啃下“硬骨頭”?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無奈:“鄉親們不相信我們”
一天清晨,記者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門口,雖然離上班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這兒早已堵滿了人。一位女士步履匆匆,“我從安徽趕過來的,已經在這看了3天病了。”她不禁抱怨,每個檢查項目都要排隊,一天最多能查2個項目。等到工作人員開門的時候,大家全都拔腿沖了進去,幾百平方米的挂號大廳、兩側的樓梯和電梯,瞬間擠滿了人。
“不光是患者排隊受罪,醫生看病也累,現在門診量激增,我們有時一天要看100多人。”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一名醫生坦言,做大醫院的醫生真不輕鬆。離開江蘇省人民醫院,記者又走訪了南京市鼓樓醫院、江蘇省中醫院等三甲醫院,發現這些醫院全部“患滿為患”。這些大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來醫院就診的不少是感冒、發燒等常見病,完全可以在社區醫院、縣鄉醫院就醫。
那麼,縣鄉醫院的情況又如何呢?
盱眙縣維橋鄉衛生院是全縣醫療水平較高的鄉衛生院之一,這裡共有三棟大樓,實用面積約2000平方米,有B超、DR、電子胃鏡、TCD等先進醫療設備。按理說,這樣一個設備充足的鄉衛生院,解決常見病、多發病是綽綽有余的。可是,在記者採訪的3個小時裡,隻看到稀稀拉拉幾個病人。該衛生院院長王新國說:“不是服務不好、技術不行,而是鄉親們不相信我們,再加上這裡離縣城隻有10多公裡,大家有個頭疼腦熱就都往大醫院跑。”他也無奈了,衛生院的年門診量還不足兩萬,這對於有1.5萬人口的維橋鄉來說,相當於每個村民平均一年隻去一次衛生院。
有專家指出,大醫院“吃不了”、縣鄉醫院“吃不飽”是結構性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健全分級診療體系,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在盱眙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袁書海看來,“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縣鄉醫院大有可為,隻要縣鄉醫院硬件買起來,軟件跟上去,就可以為大城市看病難分擔壓力。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盱眙縣人民醫院的年門診量是38萬,醫院裡700多張病床常年不夠用,不少病人隻好住在走道裡,為了尋求更好的醫療服務,每年有20%左右的本地人舍近求遠,到南京等大城市就醫。為完善硬件設施,縣政府與醫院共同出資新建了縣人民醫院新區,新增了1000張床位,配備了其他先進醫療設施,新區醫院投入使用后,每年到外地就醫的本地人將大大減少。但問題是,醫生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沒有高水平專家,大量缺少普通醫生。”袁書海說,有了人,很多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瓶頸:“想要的人不來,來的人不想要”
為什麼近年來醫患矛盾不斷升級?在袁書海看來,這主要是因為醫生與患者溝通太少。“舉個例子,以前隻有400張病床的時候,一個醫生隻要負責兩張病床,現在有700張病床,醫生還是這麼多,一個醫生的工作量就要翻近一倍,醫生精力少了,時間緊了,與患者的溝通自然也少了。”袁書海分析道。
翻開盱眙縣人民醫院的人事資料,記者發現,這幾年,該院醫生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還有不少人離職。“不少同事覺得做醫生壓力太大,吃力不討好,陸續改行了,有的考了公務員,有的當了醫藥代表。”袁書海說。為了招攬人才,盱眙縣人民醫院與市衛生局反復協調,最終出台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並到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省內外醫學院校參加現場招聘會,引進在職博士1名、碩士11名,醫學本科生40名。即使這樣,該院目前仍缺少100多名醫生。
缺人,盱眙縣人民醫院絕不是個例。在洪澤縣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血液科等重要科室最多隻有一名醫生。“沒有人,這些科室就沒法運轉,老百姓也隻能舍近求遠,跑到大醫院看病。”洪澤縣人民醫院院長周保祥說。
實際上,不少縣醫院正面臨著兩難,“想要的人不來,來的人不想要,一方面是重要科室招不到人才,一方面是不斷有關系戶擠破頭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醫院,干些無關痛痒的活兒”。
“大醫院待遇好,發展平台好,不要說大學應屆畢業生了,就連在縣醫院工作的醫生,也有不少想調到大城市工作。”周保祥坦言。而在鄉鎮衛生院,想要“得”到個大學生,就更難了。盡管與上級部門爭取過,但維橋鄉衛生院近年來一個大學生都沒有招到,目前,衛生院的11名醫生中,最年輕的是37歲,出現了人才斷層。
追問:怎麼填人才缺口
記者從江蘇省教育廳了解到,去年,全省醫學本科畢業生超過1萬人,碩士、博士畢業生5664人。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大城市的大醫院,隻有極少數到縣鄉醫院工作。
如果不能留在大醫院,怎麼辦?“那就做其他工作唄。”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小陳果斷地回答。畢業已經兩年的她,目前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與自己的專業毫不相干。
“願不願意去縣鄉醫院工作?”
“不願意。”小陳毫不猶豫地說。大城市的機會多,寧可在這裡飄著,也不願意到縣裡,更不可能到鄉鎮去。和小陳有同樣想法的醫學生還有很多很多。據統計,江蘇省每年臨床醫學畢業生有3000人左右,其中有超過30%的學生繼續讀書深造,還有一部分選擇了公務員、醫藥代表、醫療器材等行業。
“培養一名醫學生很不容易,少則5年,多則8年,辛苦培養出來后,卻又不當醫生,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南京醫科大學冷明祥教授很心痛。
怎樣才能讓醫學人才學有所用?對此,不少高校已經開始了探索。南京醫科大學在連雲港設立了康達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在泰州設立了翰林學院,著力培養醫學生。“這至少能吸引一批農村孩子在本地讀書、就業,扶持縣鄉醫院發展。”南京醫科大學校長陳琪說。
政府部門也進行了有益探索。2011年,江蘇省衛生廳下發了《關於對部分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進行調整的通知》,要求江蘇省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22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對口支援50家縣(市)級醫院。
還有專家表示,要破解縣鄉醫院人才困境,不妨借鑒免費師范生政策和城鄉教師流動政策。前者是免去一部分醫學生學費,但學生畢業后,必須要回到生源所在地的縣鄉醫院工作至少5年。后者則是通過政策規定,讓在大城市大醫院工作滿一定年限的醫生,流動到縣鄉醫院工作,並從縣鄉醫院推薦醫生到大醫院工作,通過“造峰填谷”幫助縣鄉醫院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