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裡斯蒂娜·拉加德在發言。 本報記者 李春霞攝
在“建設陸海絲綢之路”分組討論上,美國基辛格協會副會長喬舒亞·庫珀·雷默在發言。本報記者 李春霞攝
在2014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與會中外代表共同研討中國的改革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的空間和機遇。普遍認為,在改革藍圖中,中國的經濟增長點與世界經濟增長點高度契合。全球視角下的中國改革,將拓展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陸海絲綢之路
拓展中外 合作空間
中國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積極響應,是與會中外專家關注的熱點。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認為,“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需要。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貨物貿易量去年世界第一。但是東部或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中西部地區佔中國國土面積的80%,人口近60%,但隻佔全國進出口的14%,吸引外資的17%,對外投資的22%,GDP也隻有三分之一左右。中西部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加快東部產能向中西部的轉移,發揮中西部地區與鄰國交流合作的潛力。相對過去更重視發達市場,如今全方位開放引進來或走出去並重,與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加強經濟合作,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等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一帶一路”建設將助力新一輪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的良性互動。
美國基辛格協會副會長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建立新的絲綢之路將帶來更多的平等性、互通性,“一帶一路”倡議將可能成為亞洲整體振興的兩大翅膀。亞洲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是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但亞洲也面臨不少新老問題,比如亞洲的區域一體化水平與歐洲、北美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亞洲各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聯系不緊密、交通基礎設施或不連不通,或連而不通,或通而不暢,這些問題對於深化區域合作構成了障礙。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季志業表示,不管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方除了個別國家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新興經濟體或者是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自己發展,還要和周邊的國家一起發展。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彼德·諾蘭認為,中國基礎設施的增長在釋放市場力量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發展受到了基礎設施的制約,南亞和東亞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后於中國。中國在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建設和運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進行廣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國際合作有著巨大的潛在共同利益,這些項目可以刺激增長,增強本地區全球競爭力。
新型城鎮化
創造經濟增長新亮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裡斯蒂娜·拉加德表示:中國要把十幾億的人口繼續進行城鎮化,脫離貧困,這需要非常堅定的決心、明確的路線圖和負責任的態度。她對此有信心,中國能夠很好地迎接這些挑戰,因為過去已經証明中國具備這樣的能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表示,當前中國城鎮化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產業格局再調整,隨著國內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加劇,城鄉內部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城鎮化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認為,城鎮化如果方向對頭、目標正確,會成為經濟發展持續的動力。但如果引導不好,仍走過去的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路子,則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新型城鎮化應當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必將涌現出更多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創造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農民工進城落戶,一方面推動城市新增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投資,另一方面也會通過消費升級來帶動更大的消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則意味著內需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對此,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表示,政府應該注重提供公共服務,更好地促進人力資本的發展,還需要有一個財政體系來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另外也需要用經濟的手段來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世界銀行願意在相關方面和中國合作。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趙國華表示,先進的技術可以使居民住宅更加智能化,讓樓宇更加智能化,使得交通更加有效率,使得城市更加環保和有效。用先進的技術作動力,可以節約新型城鎮化中的資源和能源,他希望智能城市的相關技術帶來社會的效益和經濟的回報。
擴大服務業
“蝴蝶效應”引發發展共振
2013年,中國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上升至46%,第一次超過制造業與建筑業產值總和。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的“生產者模式”轉換為“消費者模式”將成為世界機遇也是與會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認為,中國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為國際貿易伙伴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尤其是東亞國家、美國和歐洲。“從現在到2015年,中國的服務經濟總量可能增加12萬億美元,其中大約有4萬億到6萬億美元的貿易額將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實現,這是真正的好兆頭。”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奧斯坦·古斯比認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遠超其他產業,如果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率達到7%,其帶來的就業率相當於以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10%,中國經濟將再度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隨著中國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的逐步開放,外資企業也將享受更為完善、公平的投資環境與競爭機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預測,外資銀行的風險管控機制及現代管理是中國金融部門所缺乏的,中國金融部門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外方的成熟經驗。對於中國服務業的發展重點,斯蒂格利茨建議,中國在初始階段可將發展重點放在比較容易實現的目標上,即分配和交易密集型產業,如批發零售貿易、國內交通等領域,“一旦這些基礎設施開始運營,中國就可以更好地向以創新為驅動的后工業化社會過渡,全面提升生產力。”
與會專家認為,金融服務產品或將成為外國投資者最青睞的投資領域之一。德意志銀行聯系首席執行官於爾根·費琛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增持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國政府需要加快培育人民幣金融產品市場,以滿足國際投資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