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家電下鄉,補貼“紅包”去哪了?

何? 洪和興

2014年03月25日08:25    來源:檢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姚雯/漫畫

  雲南省澄江縣法院日前以貪污罪一審判處被告人李進、李浩源各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至此,澄江縣檢察院查辦的6人騙取家電下鄉補貼資金系列案全部一審判決。除徐旭初、袁朝甫提出上訴外,其他4人均服判。

  結合辦案,澄江縣檢察院對負有監管職責的縣財政局、縣工信局發出了檢察建議。近日,該院對兩單位分別進行走訪,發現有關檢察建議落實情況良好。

  經銷權成了“香餑餑”

  2007年12月,我國開始試點家電下鄉政策。澄江縣的家電下鄉工作於2009年2月正式啟動,至2013年1月底結束。家電下鄉產品是否真正進了尋常百姓家?已發放的補貼資金是否也全都進了老百姓的口袋?2013年7月,澄江縣檢察院對家電下鄉情況進行調查。

  澄江創美電器商行首先引起了檢察官的注意:這個小小商行申領補貼竟然高達10萬余元,且其曾因濫用農戶身份信息錄入虛假銷售信息騙補,被澄江縣工信局和財政局作出取消經銷資格的行政處罰。為此,檢察官調取其家電下鄉補貼名冊逐一核查。

  一個月后,排查結果顯示,創美商行錄入的銷售信息近半數有假!澄江縣檢察院對該商行經理張紅光果斷立案,並迅速組織多人同時對多家經銷商展開調查。

  聽到消息后,澄江家家電器經營部負責人湯林主動到檢察機關投案自首。隨后2個多月,借另一惠農政策項目——“鞏固退耕還林太陽能熱水器設備安裝項目”(下稱“太陽能工程”)實施大量騙補行為的太陽能熱水器經營商戶袁朝甫、徐旭初、李進、李浩源也相繼被挖出。

  檢察機關對多個經銷商深挖細查,發現騙補現象相當普遍且比較嚴重,國家給老百姓的補貼“紅包”,相當部分都落入了經銷商的腰包。

  補貼資金如何被騙取

  檢察機關發現,上述6名涉案經銷商的騙補手段大同小異,主要是用花樣翻新的手法獲得農戶身份信息,採取虛報、多報銷售量的方式騙取國家財政補貼。

  據查,湯林共借用了20余戶農民的戶口本和身份証,虛構、虛增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的事實和數量,錄入家電下鄉信息管理系統,成功騙補1.3萬余元。張紅光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順利騙補2萬余元。其中,張紅光在多次騙補成功后,膽子越來越大,他嫌借証數量少效率低,竟直接用免費贈送小額家電的方式換取農戶身份資料,然后用虛假的大額家電銷售信息騙補。至案發時,其尚有2萬余元補貼款因信息可疑被拒付。

  另外,在“太陽能工程”中,袁朝甫等人把補貼算成自己應得部分,故意降低報價惡意中標,然后不執行招標要求及“競標太陽能應為家電下鄉產品,應給退耕還林戶享受國家家電下鄉補貼”的政策規定,單獨或與施工方合謀,利用收集到的安裝農戶身份資料申報補貼后佔為己有。

  徐旭初在低價中標500套“太陽能工程”產品后,轉包給袁朝甫等三人安裝,並要求三人在安裝時,除向安裝農戶收取政策補助外的其他費用,還必須收集安裝農戶的戶口本、身份証復印件。工程完工驗收合格后,徐、袁二人合謀由袁朝甫出面,以其經營部名義用高過中標價近一倍的“標識卡”價申報補貼,騙取補貼資金10萬余元。

  澄江罡羽太陽能銷售部的兩任負責人李進及其兒子李浩源,利用在“太陽能工程”施工中獲取的122戶安裝農戶身份証、戶口本,成功騙領補貼4.5萬余元。二人在日常經營中,還虛構3個農戶、虛增9個農戶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的事實和數量,騙補近5000元。

  騙補現象很普遍

  澄江縣檢察院查辦的這起系列案中,雖然涉案金額僅20余萬元,但涉及5家家電下鄉產品經銷商,約佔當地家電下鄉經銷商總數的20%,具有普遍性。其中,通過虛增農戶購買家電數量騙補的情況最多,近五分之四的經銷商或多或少均有所涉及,約50萬元的國家財政補貼差不多都進了經銷商“腰包”,約佔澄江縣近四年來家電類補貼資金總額的5%。

  檢察官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絕非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的配套落實制度即商家代墊補貼方式有“致命傷”。澄江的騙補現象均發生在採用這種方式的2010年和2011年,在之前的2009年和之后的2012年都鮮有騙補情況。由於當地財政局委托經銷商行使行政審核權,這種由商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審兌補貼方式,在便民的同時也給商家弄虛作假開了方便之門,一旦監管不能同步,騙補現象就在所難免。

  另外,監管方面也有問題,“監管不力、執法不嚴、違法少究”均不同程度存在。按國家《家電下鄉政策執行監管及違規處理辦法》規定:“有作假嫌疑的,應會同有關部門進行徹底核查。”“採取商家代墊補貼方式的,對補貼2台以上(含2台)及他人代領補貼的農民,鄉鎮財政所要實現100%抽查。”但相關職能部門由於多種原因,沒有嚴格執行,導致騙補行為泛濫。

  此外,警示教育沒有及時跟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相關從業人員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如果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和從業風險警示教育,他們很容易隨波逐流錯跟“潮流”,最終很可能成為“潛規則”的實踐者和受害者。

  針對政策實施、部門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今年1月澄江縣檢察院向縣財政局、縣工信局發出了檢察建議,提出“重視警示教育,加強監督管理,狠剎商業歪風邪氣,著力培育社會正能量”等具體建議。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