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促銷活動,老年人更多的是實地排隊去購買,很少上網購買。
讓老人融入現代生活,是社會和“現代人”的責任。
自互聯網巨頭馬雲在網上曝出“打的軟件讓自家母親打不了車”,到大學生為老人手繪“微信使用說明書”、打車軟件和“QQ使用說明書”,老人與科技和新生活的話題,再次成為輿的焦點。網絡時代的老人這個被擠在科技大門之外的群體,也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老年人依舊在商店裡排隊,不會用微信微博發信息,不會使用團購券去吃飯,不會使用打車軟件,科技時代再次在代際鴻溝之間放大了距離。被現代生活方式推離的老人們,似乎遭遇了“脫軌時代”。
他們依舊對城市的公交線路爛熟於心,依舊每天晨起打拳舞劍鍛煉身體,他們成了一些人認為的落伍生活方式的“捧場者”。
“我們真的落伍了嗎?”“我們被時代拋棄了嗎?”老人們頻頻發出的疑問,既有被邊緣化的焦慮,又有無奈的嘆息。被時代眷顧的年輕人在現代生活裡如魚得水,與科技一起共享各種盛宴,而老人們心向往之,卻無法融入,無所適從。
然而現實也不是那麼糟,“如果你沒時間陪老人又想讓老人不孤獨,多盡些孝心,就請教會他們上網罷!”近來,當為父母手繪社交工具說明書走紅時,這種呼聲也在網上流行。
老人時間:迷失在傳統生活習慣中
記者日前在中國銀行鷺江支行碰到前來交違章罰單的63歲張伯,他剛從交警大隊違章處理室排隊打了罰單出來,現在又趕忙跑到銀行櫃台來交錢,他拿的號是78號,前面還有40多人,起碼得等一個多小時。而就在張伯捏著舊存折、拿著排號紙坐在座位上等待的時候,家住新港小區的26歲年輕小伙子小李已經用銀行卡在銀行自助繳費終端上完成了繳費。小李說他沒有去交警大隊,“本來可以在家裡通過網上銀行支付的,但剛好順路,也就進來交了,還是挺方便的。”相比於張伯花了大半天時間排隊繳費,小李僅僅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
“退休后整個生活都回歸家庭。日子變得輕鬆,但總覺得離社會越來越遠﹔知道現在科技更新速度很快,但總覺得那些東西離我很遙遠,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原來那樣。有時出門辦個事,感覺力不從心,人家講了許多,我要過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張伯向記者揚了揚手中的存折:“你看看現在的年輕人,誰還用存折啊,我兒子說估計以后連銀行卡都不用了,看來我真的是落伍了!”
對於近日媒體曝出的出租車司機拒載老人的新聞,家住中大西區教職工家屬區的64歲國企退休老人熊伯也心有戚戚:一次在路邊打車,他眼睜睜地看著旁邊一年輕姑娘拿著手機連手都沒招,一輛空的士就自覺停在了她面前,而自己在旁邊等了半天也沒看見一輛空車經過。震驚之余,老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回家問了兒子才知道那姑娘多半是用了打車軟件。“我覺得挺新奇的,本來想嘗嘗鮮,但兒子教了后沒怎麼學會,后來想用的時候都忘了,也就算了”。
身陷“現代化困境”的老人,正被一波接著一波的科技浪潮推離生活主流。但網絡時代讓他們不得不加緊了追趕的腳步。廣州赤崗的余阿姨去年好不容易和老伴兒一起學會了電腦打字,本以為從此會上網就能跟上社會的潮流,誰知現在兒女們又都在用手機軟件交流、看新聞、購物,於是老兩口又自己琢磨著開始學習使用微信和孩子交流。
她揮了揮手中的老年手機無奈地對記者說,“我這個老年手機還不能用微信,還得換。”
手機打車、群發短信、團購訂餐,這些在年輕人看來“小菜一碟”的事情在中老年人看來卻成了“老大難”。中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教授邱海雄認為,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太快,生活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劇烈的改變,老年人被疏離的幾率越來越大”。
67歲的退休干部劉伯伯用“網盲”來自嘲:“兒子給我換了部智能手機,但我隻會打電話,其他的那些東西從來沒用過”。
拒絕網絡:希望享受人際交往的快樂
每天晚上,在廣州濱江大道上,你都可以看見一群身著白衣練太極拳的老人們。詹爺爺從鄉下搬到廣州,每天練太極拳讓他感到身心順暢,生活也變得有規律。
這種生活老人很是享受,而談及現代人形影不離的手機與互聯網,他不悅地說:“我非常不喜歡現在年輕人整天沉迷於手機。像我女兒和女婿,下班回來開門換鞋的時候都還在看手機!回來后也不說帶帶孩子,而是又急著跑到房間裡去開電腦”。詹爺爺說:“周末的時候晚上一兩點才睡,一直耗在網上也不知道到底在干嘛。你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好嗎”?“年輕人好不容易剩點時間休息又都獻給了網絡啊手機啊電腦啊。連跟我說話的機會都很少。我一個人看電視,還不如出來打拳”。
在記者調查中,這種談“網”色變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孫伯伯對近日的家庭聚會表示非常失望。飯桌上幾個年輕人一直埋頭玩手機,“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又很激動,反正感覺比跟我說話開心。”2歲的小孫子也在一邊吃飯一邊看著IPad裡的動畫片,孫伯伯的老伴兒實在看不下,把IPad拿走,誰知孩子一下子就哇哇哭了起來。最讓老人家受不了的是女兒還責備她。老人當場就和女兒吵了起來,一家人最終不歡而散。
老人對於互聯網的排斥與疏離,大學生志願者劉星也深有體會。他是暨南大學大二的學生,現在是廣州海珠區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員。根據他的經驗,如果做服務老人的志願者活動,就要特別注意盡量避免在他們面前頻繁的掏手機。“老人們更願意你陪著他們說說話,即使沒有話聊,也不要拿手機出來刷微博啊刷朋友圈。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不尊重。”有次去社區做“老少同樂”長者關懷活動,有位老太太明確表示她不希望看著他們玩手機,因為她孩子在家就是這樣。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少寬認為,老人們最大的心理障礙是不願意學,即使會用也可能不願意用。中老年人還是習慣於過去的生活方式。在黃教授看來,新興的生活方式並不能代替所有,原來的生活方式並不需要一味地去否定。“年紀大一點的人就是喜歡逛商場,喜歡在店裡消費體驗,喜歡消費的過程,我不認為這就是落伍,或是要被淘汰。這只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你無法拿出標准去評判孰優孰劣”。
“反哺”老人:讓老人回歸現代化生活
一邊是被拋棄的苦惱,一邊是主動逃離,但無論如何,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好像都隔著一道網絡的鴻溝。對於那些有著一顆“不服老”的心思的老人來說,兒女和孫輩成了他們越過鴻溝最好的老師。
家住奧林匹克花園的退休銀行職員唐阿姨從對微信一竅不通到熟練掌握用了將近3個月,花俏的頁面、復雜的操作讓她在開始學習的時候不停地“不恥下問”,幾乎每天都發微信“騷擾”女兒和朋友來熟練操作,后來開始學會發孫子的照片到朋友圈,一下成為了“潮外婆”。
唐阿姨認為,技術的普及有一個過程,老年人確實學起來比年輕人慢。“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在進步,老年人應當主動去適應這個環境。”。
近日,重慶26歲大學生張明手繪的“微信使用說明書”被網友贊譽為“中國好兒子”。“大青蛙”漫畫創作團手繪“教會老年人用快的、滴滴打車軟件”的漫畫教程,被網友瘋狂轉載。昨日該團隊負責人接受記者採時表示,創作初衷源於一次目睹兩位老人在寒風中打車被拒載的遭遇,決定用手中的筆來幫幫他們:“現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得這麼快,老人已經完全被甩到了另一個時代。我們一直在外面工作,不能守在他們身邊,但是我覺得我們能夠教會老人使用微信,哪怕他們不會用,如果能看看我們發的一些信息,也就能感覺我們其實在他們身邊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守護老人的一種方式”。
無獨有偶,武漢輕工大學女生李曉倩,為父母親手繪制的QQ使用說明書也在社會上激起一股股暖流,被贊很萌很有愛。據介紹這已不是她第一次用手繪的方式教會父母上網,從大二開始,她已繪制出“鍵盤使用說明圖”,大小寫、切換等功能媽媽都已經熟練掌握。
但是,社會似乎沒有准備好給老人怎樣與時俱進的物質消費產品和精神消費產品,但是老齡化社會絲毫沒有猶豫地到來。
記者昨天在廣州人口稠密的天河區華景新城、珠江俊園、加拿大花園幾個小區走訪時看到,在小區活動的絕大多數是老人。他們有的坐在樹下聊天,有的則發呆,或牽著小狗散步。而這幾個小區的會所,除了開飯店外就是辦少兒培訓班和棋牌室,一些不願到棋牌室裡花錢的老人則自已搬個桌子打牌。記者問物業公司的負責人有沒有專門為老人服務的場所,他奇怪地說:“他們去打牌就行了呀”。
給老齡者提供
更多消費創新
專家聲音
邱海雄教授表示:“代際傳承不只是從老到幼,走在時代前沿的年輕人掌握了新的科技與生活方式后應當‘反哺’給老一代,在他們快要被遺棄在社會的孤島的時候讓他們再社會化,融入現代生活。這種‘文化反哺’是新的社會現象,也是年輕人的責任,是一種盡孝方式。他們應該成為老人現代化生活的引路人”。
黃少寬教授認為,社會應當對老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即使現代化操作成為總體趨勢,各個生活服務平台仍然也要保留一些傳統模式為老人服務。
研究人口老齡化的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原所長鄭梓楨教授昨天對記者表示,在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的時候,政府和社會組織還對老人的文化需求認識不足,隻關心他們物質上的溫飽,為他們端屎端尿送補品,而沒有關注到他們文化上的溫飽,對老人的網絡需求和情感需求一直是個“被遺忘的角落”。
他建議,政府在這方面要加強投入,要像上世紀50年代文化掃盲一樣對老人進行網絡掃盲,可以向社會購買服務。
他說,老人消費是個巨大的市場,但當前市場上合適的產品太少了。他舉例說,家中90歲的老母親在他多次手把手教授下,已經學會了用老人手機,但還隻會接電話,不會往外打。他說,對老人使用的網絡產品必須要越來越“傻瓜化”,這需要技術創新,像Iphone那麼小,老人怎麼用?
越秀區北京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謝小姐認為,社區關愛老人的義工服務可以與時俱進,不僅僅局限於健康、歌舞等服務活動,如果老年人有意願,也可以教他們使用現代科技產品,“這不僅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還能夠減少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代溝,讓他們彼此再認識、再了解對方的生活方式,逐步消除代際誤解,我覺得這是當下最需要的一種服務方式。”
文/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陳姍姍
圖/南方日報記者 肖 雄
實習生 謝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