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醫患血案背后的制度困局

近三年新聞報道中的傷醫事件次數呈上升態勢

 盧義杰 實習生 張宇 

2014年02月26日08: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同一事件報道算一篇。截至目前,2014年相關報道已有5次。實習生 張宇制圖

    黑龍江齊齊哈爾殺醫案次日,河北易縣也發生了外科醫生被患者割喉事件。僅時隔兩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一位懷孕護士被打傷,原因是患者認為其辦理手續過慢。

    近期多發的醫患沖突事件,讓醫患關系再次成為公共話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檢索了2000年至2014年2月的177篇相關新聞報道(同一事件的報道算一篇,下同),試圖以此為樣本,呈現15年來醫患沖突的部分特點與問題。

    為什麼有患者會對救治自己的醫生進行人身傷害?是個人性格使然,還是背后存在某些制度性困局?沖突事件過后,這些問題亟須解答。

    急診科、外科是沖突多發科室

    梳理這177篇報道可以發現,總體來說,被報道的醫患沖突事件次數15年來呈上升態勢,盡管此間存在起伏。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前述樣本中,2000年的報道篇數為3篇,次年上升為10篇,隨后的2002年、2003年則分別下降到8篇、7篇。報道呈現的沖突事件,從2004年至2006年起又從16起上升到23起,2007年下降到6起。

    但報道次數在近三年明顯增多,2012年、2013年的醫患沖突事件報道次數分別為26次、28次,截至發稿前,2014年的相關報道已有5次。

    上述報道僅是所有報道的一部分,事實上,未被公開報道的醫患沖突顯然更多。中國醫院協會2013年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報告稱,2012年,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損傷事件的醫院比例為63.7%,8.3%的醫院每年發生6次及以上。

    這項調查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6家醫院。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在177篇醫患沖突事件的報道中,所涉科室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急診科(30篇)、外科(29篇)、內科(23篇)。

    因近期浙江溫嶺殺醫案、齊齊哈爾殺醫案而備受關注的耳鼻喉科,數量為9篇,佔總報道的5%。

    這種分布與一些專業人士的判斷大致吻合。長期代理醫療糾紛案件的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新博告訴記者,醫患糾紛主要集中在外科、急診、產科、心內科等科室,因為其醫療難度較大,病情變化快,疾病本身和醫療過程所引發的不良后果概率較高。

    “耳鼻喉科只是在近期事件中連續兩次發生,但在醫患糾紛數量中的比例不高。”他說。

    大部分傷醫案中並沒發生醫療事故

    發生醫患沖突的起因是什麼?其實,與部分公眾的直觀印象不同,發生醫療事故並不是主要原因。

    中國青年報統計顯示,在上述報道中,98起是因為對治療效果不滿意,17起是由於不信任醫生治療方案,另有11起是認為醫護人員態度不佳。真正存在醫療事故的,隻有6起。

    2013年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在分析暴力傷醫原因時也稱,對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檢查結果等不滿意遷怒醫生的佔八成以上,隻有3起是和醫院有醫療糾紛。

    記者注意到,在媒體報道的一些事件中,醫護人員的遭遇的確委屈。例如,2003年,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一位羅姓醫生,左耳被患者家屬咬掉一半。原因僅僅是,醫生認為患者存在某些病症,但患者及家屬對此結果不願意接受。

    2004年,一對夫婦帶著孩子走進江蘇省無錫市兒童醫院急診科,一位奚姓醫生回答稱“這個孩子並不是他看的”。報道稱,孩子的爸爸在說了“那你告訴我是誰看的”之后,就拿起不鏽鋼器皿朝醫生下顎砸去。事后,醫生下顎縫了3針。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從177篇報道來看,92起事件的沖突方式是患者直接拳打腳踢,62起事件使用了刀具,另有4起選擇了縱火、爆炸,兩起選擇了硫酸。

    信息不對稱加劇不滿情緒

    值得關注的是醫患事件發生后的網絡情緒。據報道,2012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殺醫事件后,某門戶網站的新聞評論中,有4018人次“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佔總評論數近7成。

    這一現象在近期的齊齊哈爾殺醫案中也有類似表現。犯罪嫌疑人的多名鄰居還曾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達猜測:“他殺了人,是不是醫院先有不對的地方?”

    在首都醫科大學教授高廣穎看來,醫患沖突與醫學行業的特點有一定關系。“醫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不對稱,醫生是主動的,消費者是被動的。”她說,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生引導需求方接受服務,而患者大多不能透徹了解自己的病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一切指導權都在醫生手裡。

    高廣穎認為,患者就診時身心較脆弱,希望醫生能將病治好,但因為現實醫療技術所限,還有一些疑難雜症難以攻克,一些患者容易因不滿治療效果而遷怒醫護人員,“醫療服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是一個高風險行業。”

    第三方調解機制應簡化程序降低成本

    部分醫院的領導為了避免沖突升級或影響擴大,在沒有認定醫療責任的前提下,就對患者進行了物質賠償。

    張新博律師告訴記者,在醫患沖突發生后,有雙方協商、衛生行政部門調解、醫療事故鑒定、法院訴訟、人民調解包括第三方調解機制等方式進行調解。

    其實,在齊齊哈爾、保定、杭州等醫患沖突的發生地,均建立了形式不同的醫療糾紛調解機制。部分地區的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還邀請了當地法律、醫療專家擔任委員。為何這些機制被一些患者繞開,卻選擇行凶?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利忠認為,一些患者可能並不清楚解決糾紛的程序,有的程序也的確設計得過於復雜。對於部分醫療糾紛調解機構,患者可能暫時對其公正性不太信任。

    “對患者而言,醫鬧的成本相對其他調解機制可能更低且更直接,並能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段利忠分析,一些醫院為了息事寧人,也會選擇和患者進行私下協商。

    他說,醫院內部雖有相關科室專門負責解決醫患糾紛,但內部解決的作用畢竟很小,因為在醫患沖突發生后,患者對醫院自查的信任度較低。

    在段利忠看來,醫院應該倡導患者通過第三方調解機制或法律維權機制解決糾紛,告訴其怎樣運用醫患糾紛調解機制,怎樣走程序,並為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証明、醫學文件等証據。“這些程序應該更簡化、成本應該更低、時間應該更短,讓患者更願意通過正常途徑來解決醫患糾紛。”

    張新博告訴記者,發生醫患沖突也與患者性格、個人心理因素有關,這包括疾病造成的病態心理影響,“必須說明的是,殺醫事件畢竟是極少數事件。”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常春還表示,客觀而言,高校對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有所欠缺,雖然許多學校在倫理課、人際溝通課上都會提到這些問題,但由於課時較少,訓練存在不足。

    醫療資源配置難題待解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發生醫患沖突的大多並非小醫院。以2013年的媒體報道為例,28起沖突事件中有22起發生在三級醫院,其中21家是三甲醫院。

    上述28起沖突事件的醫院,有22家在省會城市。

    在常春看來,醫患沖突集中在大型醫院的原因在於,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大多前往三級醫院,這種流向造成大型醫院的醫生負擔相當重,往往一個上午要接診幾十個病人,醫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講解病情。

    高廣穎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她說,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存在一定問題,患者喜歡涌向大醫院。大醫院費用貴、病人流量大、醫護壓力大,有的醫護人員難以耐心地對待每一位患者,“這樣的資源配置是不合理的”。

    張新博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國將醫療行業定位為公益機構,在投入、收入、人員管理方面均予以管控。“醫療行業涉及人的生老病死,是極為重要的民生行業,國家目前對醫療行業嚴重投入不足,使得醫療機構在人員數量、技能培訓、設施條件等方面與社會期望相去甚遠。”

    “若想更長效地解決醫患糾紛,還得深化醫改,盡快增加投入。”他說。

    常春認為,“分流轉診”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也就是“輕症先在社區醫院就診,再根據病情的嚴重性一級一級往上面轉診。”

    高廣穎同意這一點。她說,三級醫院不僅要治療疑難雜症,還承擔教學研究任務,如果總是在醫治感冒發燒等小病,不利於醫療技術水平的整體發展。

    在多位醫療事業研究者的設想中,患者在三級醫院治療基本康復后,可再轉向社區醫院。但前提是,社區醫院的硬件、軟件要發展得足夠好,讓人們願意去。

    高廣穎說,社區醫院發展完善之后,可以在本社區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普及基本醫療觀念,使人們科學地認識醫學。經濟條件較好的人也可聘請私人醫生,專業管理自己的健康問題。

    她提出,減輕大醫院壓力的方法之一,還有引入社會資本辦醫,因為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畢竟有限。但政府一定要加強監管,同時醫生也要潔身自好,不要因為個別醫生的不良行為導致整個社會對醫生不滿。

    記者注意到,為了應對醫患沖突,去年10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印發了《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提出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級防護體系。其中,保安人數要按照不低於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的3%的標准配備。

    段利忠說,在目前的形勢下,進病房區實行安檢可行,但不能長時間執行,隻能在醫患沖突較多的期間暫行。但是,門診流量大,做安檢並不可行,且社會影響也不好,“安保只是起威懾作用,告誡有不滿情緒的患者不要在醫院鬧事。”

    在常春看來,醫院多加崗哨、多裝監控同樣不是治本之策,“如果我是監控室的保安,即使一直盯著監控,看到診室有醫患沖突再奔過去至少也要好幾十秒,但打傷一個人隻需要幾秒鐘。硬性加強安保有時不見得能保護醫生,反而可能讓醫患雙方都更加不信任對方。”

分享到:
(責編:王飛飛(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