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長江生態 發展與保護須並舉

馬 龍 胡學萃

2014年02月25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長江上游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金沙江干流魚類資源瀕臨崩潰,特別是金沙江流域大規模建設水電項目,今后恐怕還會有更多的長江特有物種消失”。前段時間,提出這一問題的《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引發輿論關注。更有媒體在報道時直呼“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引發民眾憂慮。

  我國長江魚類資源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長江魚類資源現狀怎樣?

  資源衰退較嚴重,但“崩潰”說法太夸張﹔目前對長江特有物種的狀況缺少監測

  據了解,《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由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下文簡稱“長漁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下文簡稱“WWF”)聯合發布,雙方在2013年組織了一次長江上游科學考察,歷時12天,總考察路程4000公裡。《報告》系此次科考活動考察結果。

  由於有長漁委的參與,《報告》被許多媒體作為官方數據進行報道。但記者在翻看《報告》原文時發現一條免責聲明:“本報告中所有內容系科考隊集體研討並一致同意,僅代表本科考隊觀點,不代表任何相關機構的官方觀點。”

  作為本次科考的組織者之一,長漁委辦公室主任趙依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活動不是科研,只是一個科普宣傳活動,側重於宣傳。”

  記者在《報告》中看到如下描述:“考慮到考察時間的有限性和現場工作條件的局限性,在出發之前考察團經過多次討論,並咨詢沿途相關專業機構和合作伙伴,最后甄選了較有代表性考察路線和方案。”

  “這個科考只是走馬觀花,報告太絕對了,但是反映的大趨勢是這樣的。”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評價道。

  對於報告中魚類資源“瀕臨崩潰”的觀點,接受採訪的多位專家也表示不認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生態系統不存在“崩潰”一說,它只是不斷反復衍化,從一種平衡到另一種平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陳大慶也表示:“‘崩潰’過於夸張了,科學上沒有這個術語。可以說資源衰退、物種瀕臨滅絕,等等。”

  對於《報告》中“長江裡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四五年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的說法,陳大慶認為有待深入研究。“由於沒有開展長期深入科學研究,我們也沒法提供這方面的研究數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毅鋒參與了此次科考。他告訴記者,按照中科院水生所2010年的統計,長江共有魚類418種。長江特有魚類173種,主要分布在中上游,金沙江(宜賓以上)75種、中游(宜昌—鄱陽湖湖口)56種、下游(鄱陽湖湖口—入海口)16種,川江(宜賓—宜昌)97種。對於特有物種消失的歷年數據,陳毅鋒表示目前缺少監測和統計。

  不過,陳毅鋒對當前長江生態系統的前景表示擔憂。“評價生態系統一般有結構和功能兩大指標。從結構來看,結構越復雜越不容易被打破。具體到長江,它的捕撈量已經很少了,說明物種數量和種群數量都少了。從功能來看,除了提供產品的功能,還有多種功能,比如自淨的功能。隨著食物鏈簡單化、加上水體污染與富營養化,長江的生態系統功能被削弱得越來越嚴重。”陳毅鋒說。

  水電是導致魚類衰退的主因?

  工農業污染、過度捕撈、挖沙、圍墾、水電建設均是重要因素,不同江段影響因素不同

  《報告》認為,當前的水電建設,尤其是金沙江段密集的水電開發,導致了大量魚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和喪失,而水電項目所帶來的洄游通道阻斷、江水水溫降低等連帶效果,更是嚴重破壞了多種魚類的生長規律,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表示,將資源破壞都怪罪到水電站說不過去。長江漁業資源遭破壞的原因,除了水污染和漁業過度捕撈外,還有一個就是挖沙船作業嚴重破壞了底棲生物的棲息地。“水電站對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疊加效應。”

  趙依民也表示,此次考察雖然是關注水電對環境的影響,但水電隻能作為影響魚類資源衰退的一個因素。“長江的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影響因素除了水電工程,還有過度開發和捕撈、沿江的工農業污染、挖沙、圍墾等人類活動。”

  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雷剛介紹說,對長江魚類來說,至少有3個重要原因導致其加速衰亡。第一,上世紀50—60年代的大圍墾導致大量魚類棲息地消失﹔第二,近30年來嚴重的非法、過度捕撈導致親本魚的下降﹔第三,干流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魚類資源的急劇下降和人類活動有直接關系,尤其是捕撈量的增加。”陳大慶說,中上游影響比較大的是水利樞紐,中下游一般是過度捕撈和江湖阻隔。

  如何看待發展與保護之爭?

  水資源不利用不對,如果過度利用,將打破環境大平衡﹔水電開發要更加注重流域統籌、過程監管

  《報告》引發了環保人士與水電專家的爭論。那麼,如何看待發展水電?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金生介紹說,我國的水能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但水電技術開發度約36%,經濟開發度51%,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據2012年統計數據,瑞士的水電技術開發度97%,經濟開發度112%﹔日本的水電技術開發度73%,經濟開發度90%﹔美國的水電技術開發度67%,經濟開發度95%。

  “水資源積蓄起來,有利於人類的發展,不能偏激地來考慮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修電站、水庫,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從防洪的角度看還能保護大量的優質土地。”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指出。

  對於水電工程的防洪、水土保持功能,許多專家也表示了肯定。今年1月發布的長江流域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達3585.03萬公頃,水土流失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水資源不利用不對,如果100%都利用了,環境大平衡將被打破。目前水電開發不能說過度,但要好好規劃,讓研究環境的、生態系統的、水電建設的、水利的,都坐下來進行勾畫。”陳毅鋒說。

  “長江上的400多種水生生物,45%是適應流水性環境的,而且是在一個江段分布。修建水電站的時候,如果適當拉開一點距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庫頭加庫尾,這些魚類還是可以生存的。”陳大慶建議。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環保處處長喻衛奇介紹說,美國能以整個流域來考慮河流中的魚類保護。“以田納西河為例,我們去參觀他們的實驗室,發現很多東西都跟環保有關,甚至大壩溢洪設施、水輪機都考慮如何減少魚類下行的傷亡。”

  “這些年,環保部門也是積極地在和我們一起推進工作,例如如何在未來水電開發中更加注重流域統籌、過程監管、事后評估,加強基礎科研等等。”喻衛奇說。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