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北京立法能否管住PM2.5?

張景華

2014年02月21日08:39        手機看新聞

   

2月20日,幾名戴口罩的行人從北京東三環一過街天橋上走過。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2月20日,北京市首次發布空氣污染黃色預警,圖為當日霧霾中的北京城區。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

    近日,京城霧霾天氣不斷,PM2.5濃度居高不下,老百姓多有怨言:誰來管管霧霾?

 

    在公眾的憂慮和期盼中,《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將於3月1日開始實施。北京市將治理空氣污染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首次立法明確“降低大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濃度”這一大氣治污目標。這部歷經三次審議修改、體現政府重拳治污決心的法規,能否管住霧霾,管住PM2.5,還百姓一個藍天?

 

“向PM2.5宣戰”

 

    這兩年,百姓發現,“大氣污染”已成為常態,PM2.5成了“大氣污染”的代名詞,是“城市病”的典型症狀。

 

    霧霾圍逼,百姓憂慮。面對霧霾,政府嚴陣以待。

 

    2013年,北京市政府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的措施之多、標准之嚴、行動之快史無前例:發布PM2.5等相關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出台《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和84項重點任務,從調整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工地揚塵、嚴控工業污染、加強生態建設等方面入手,實施全面協同治理,打響了以防治PM2.5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今年1月,歷經3次修改審議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在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該條例分為總則、共同防治、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揚塵污染防治、法律責任等八個章節。在130條法規中,法律責任佔了40條,佔到總條例的三分之一。其中第一百二十九條指出,“違反本條例規定,排放大氣污染物,造成嚴重污染,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彰顯出北京市嚴防嚴治、重拳治污的決心。

 

    專家認為,《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旨在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法規要求構建以政府為主導,法人、公民共同參與,共同負責的公共治理體系。

 

嚴控污染物排放總量

 

    縱觀《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污染排放總量控制,首次明確“降低大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濃度”這一大氣治污目標。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柳紀綱表示,人口和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大氣污染物總量居高不下,特別是地理氣象等條件不利於污染物擴散,使得環境容量非常有限。僅靠排放濃度控制已不能解決問題,迫切需要對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目前北京已設立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施“雙控”。

 

    有關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於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於揚塵,17%來源於溶劑使用及其他。呼吸學專家認為,由於PM2.5粒徑小,易被吸入人體,主要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

 

    對於日益惡化的大氣環境,北京市採取多種措施應對治理。2013年,起草制訂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率先執行第五階段新車排放標准,發布低硫煤及制品等9項嚴於國標的地方標准,出台大幅提高排污收費標准、壓縮小客車總量指標等16項政策,北京市財政共安排資金27.9億元,創歷史新高。當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削減7.25%、6.29%,提前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減排幅度領跑全國,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北京大氣污染形勢非常嚴峻,僅靠控制污染物排放已不能解決問題,要對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削減總量,才能實現2017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的治理目標。

 

執法將受到嚴峻考驗

 

    2014年伊始,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全市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5%,達到85微克/立方米,其中房山、大興、通州、門頭溝等區縣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6%左右。

 

    如何讓《條例》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真正起到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如何既能嚴格執法,又能化解社會矛盾,考驗著執法當局。《條例》中40條的法律責任,涉及環保、公安、工商、住建委、質檢、商委等多個部門。據悉,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進行《條例》實施准備工作,包括對800多名一線執法人員進行培訓,確保條例順利施行。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表示,處罰不是目的,通過處罰來威懾那些心存僥幸、故意排污的企業,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人把治污減排作為自覺行動。在今后的執行過程中,處罰不僅會公開、公正,每處罰一例,包括處罰的額度在內,都會向社會公開。同時,環保部門在執法中,也隨時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破解“霧霾”困局,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環境治理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條例》的實施與我們百姓息息相關,在學校、賓館、商場、公園、辦公場所、社區、醫院的周邊和停車場等不影響車輛正常行駛的地段,如果停車3分鐘以上,請熄滅發動機。在PM2.5面前,人人平等,少踩一腳油門,少放一串爆竹,少吃一串烤肉,都是在為減排PM2.5作“貢獻”。

 

    在這場“呼吸保衛戰”中,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每個市民不僅是環境治理的監督者,更是環境防治的踐行者。建議大家從我做起,樹立環保生活理念,開展低碳生活,主動減少PM2.5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還首都一個藍天。(本報記者 張景華)

分享到:
(責編:王飛飛(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