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農家書屋作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部分,曾經被一些專家學者寄予厚望,也被很多農民朋友期待。但是據媒體報道,上海郊區和農村的農家書屋出現“路難找、門不開、人不在”的現象。今年上海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鄧延延在自己提交的書面意見中指出,不少農家書屋已名存實亡,乏人問津。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農家書屋,如今為什麼乏人問津?主要原因在於一些村組織和村干部不夠重視。一些農家書屋常年“鐵將軍”把門,導致一些前去讀書看報的農民朋友屢屢吃閉門羹,久而久之,也就不去了。很多農家書屋沒有專門的書屋管理人員,或沒有建立完善的書屋管理制度,對於什麼時候開門、什麼時候對書籍進行整理維護等等,都沒有形成制度規定,完全依靠書屋管理者的自我把握。
另一方面,書籍稀少而陳舊也是農家書屋受到冷落的原因。農民朋友到農家書屋自然是希望通過看書讀報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尋找適合自己的致富信息等。一些農家書屋裡面的書報雜志不但稀少,而且長久都不增添、不更新,僅有的一些書籍雜志,也不符合農民朋友的現實需要。
要想讓農家書屋發揮價值和作用,就必須按照以上問題對症下藥。與此同時,如何對農民朋友進行積極引導,把他們從牌桌上、麻將桌上吸引到農家書屋來,也是基層村組織和農家書屋管理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