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打車又調補貼了!”一覺醒來,不少人早上收到的第一條手機推送信息便是如此。前日剛剛輪番發聲的嘀嘀、快的兩家打車軟件,昨日又調整各自的補貼方案,嘀嘀將乘客每單補貼提高至12元起,而快的則遵循“比對手多1塊”的口號,宣布乘客每單可獲得13元補貼。不過,看著路邊乘客在寒風中招手,越來越多的空車呼嘯而過。打車軟件讓一些司機更便捷地“挑活兒”,打車軟件補貼熱的后遺症已現端倪。
用戶爆滿嘀嘀打車頻“癱瘓”
“眼瞧著要遲到了,手機屏幕上還是一個勁兒‘等待中’。一咬牙,我隻好掏了錢。”提到昨天早上使用“嘀嘀”的打車經歷,在國貿上班的李女士還是一肚子氣。令她無奈的是,下車時司機也是滿臉不高興。因為和她一樣,司機同樣沒能從這單活裡,收到原本該有的補貼。
原來,昨天早上9時,出租車抵達公司樓底下后,李女士熟練地在嘀嘀打車的微信支付頁面上,輸入要支付的27元車費,點擊確認后手機屏幕卻怎麼也沒反應。反復刷新后,頁面遲緩地顯示為“網絡參數繁忙”。原本想著是昨天的第一次打車,怎麼也該減免10來塊錢,可是趕時間,她隻好付現金。
昨天和李女士一樣糾結“究竟是嘀嘀出了問題,還是自己手機信號不好”的用戶不在少數。除了在支付環節卡殼外,無法實現定位,也讓不少用戶一肚子疑問。“定位了半個小時,我的位置還是在‘中國’,西單廣場就那麼難找嗎?”網友“琳默默”說,這讓她完全無法使用嘀嘀來打車。
上午10時左右,不少出租車司機的嘀嘀客戶端上收到這樣一條提醒短信——“嘀嘀獎勵升級,今早有人惡意攻擊服務器。如果您遇到訂單頁面障礙,或者乘客支付不成功等問題,請耐心等待一下或者採用現金支付。”連續兩單活卡在了支付頁面,使用打車軟件已有3個多月的郭曉剛師傅告訴記者,他干脆關掉了打車軟件,“眼不見心不煩”。
這場打車“癱瘓”,源自嘀嘀打車和微信在昨日一大早聯手宣布的一條消息。
“補貼20元還送‘飛機’”,在前一天宣布打車補貼力度重回每單10元,卻遭遇快的“截擊”的嘀嘀打車,昨天一早馬不停蹄地宣布了新一輪補貼方案。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元至20元不等的補貼,每天3次。而所謂的“飛機”則指的是曾經風靡一時的微信游戲“打飛機”中的游戲裝備,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將能收獲1架“高端戰機”。
昨天下午,嘀嘀打車對此作出回應,癱瘓原因不再是“惡意攻擊”。
“嘀嘀新的優惠獎勵政策吸引了很多用戶,短期內大流量造成擁堵和服務器不穩定。”經過嘀嘀打車技術團隊的緊急修復,這個問題目前已解決。
不過,昨天傍晚交通晚高峰時期,不少用戶再次反映包括嘀嘀、快的在內,打車軟件再次出現網絡癱瘓。“連續發了11遍語音都沒有反應,壓根兒顯示不了周圍有多少車。”市民儲女士無奈地說,她帶著孩子在西直門內大街路邊足足等了半個小時。
“精明”乘客發明另類打車法
短短一個來月,嘀嘀、快的這兩家公司前后經歷了4輪較量。從原先事隔數月的調整補貼方案,到如今的“一日一變”,兩家打車軟件已開始了一場“近身肉搏”。
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起了乘客打車立減10元,司機補貼10元的活動,其對手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隨即跟進,隨后宣布乘客補貼10元、司機補貼15元的獎勵﹔2月10日,嘀嘀打車第二輪營銷將每單10元降至5元,快的打車則表示維持原有每單10元獎勵不變﹔一個星期后的2月17日,嘀嘀回歸原有補貼力度,快的宣布“比對手多1塊”。
在嘀嘀調整為“12元起”的補貼方案后幾個小時,採取“盯梢戰術”的快的在昨天下午發布新補貼方案,“從下午15時起,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累計滿5次還可獲得一張淘寶天貓平台的退貨保障卡。
與此同時,使用了一個多月打車軟件的乘客,變得愈發“精明”。
“最近都不打算開車了。”家住甘家口小區的胡先生說,以往家人、朋友選擇在外面聚會,他總會頭疼找不到停車位,而城區商場地下車庫停車費少說也得每小時6元,“現在如果選在家、公司附近的商場,打個車過去本來也隻用10多塊錢,再刨去10塊錢的補貼,我要出的只是零頭。這還沒算省掉了一筆停車費。”
“一車二用”也讓不少乘客和司機嘗到了甜頭。“先用一個打車軟件叫車,上車后用另一個軟件再叫一次活,都是我接單,這樣就能補貼兩次了。”一位王姓出租車司機熟稔地說,這在春節前尤其盛行。
不過,嘀嘀打車近日表示,將對此類作弊行為採取“封號”懲罰。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說,乘客已坐上車后叫車、司機應答被視為現場叫車﹔乘客在叫車時明確說出司機的姓名、出租車公司或車牌號信息,然后該指定性信息的司機應答則被視為指定叫車,這兩種都屬於作弊行為。盡管並未公布數字,嘀嘀打車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經我們發現進行的返單率挺高。”
而一種看上去並不違規的“分段打車”的另類打車法,更在不少乘客間廣為流傳。
“原本我要從百萬庄小區打的到國家會議中心,怎麼也得快50塊錢,扣除補貼,也還得花快40塊錢。今兒我隻花了4塊錢!”在一家會展公司工作的李慧敏透露,她特意把一趟路拆成了3段,前后用打車軟件叫了3趟車,這樣一來每打一次車就能獲取金額不等的一次補貼。再加上在微信朋友圈裡上傳了一張使用嘀嘀的產品截圖,她的微信賬戶裡還多了一張10元手機充值卡。
補貼結束或現“路邊打車難”
“為啥突然沒法支付了?”“嘀嘀說服務器出問題了!”“馬雲和馬化騰該不會打起來了吧!”……昨天早上,出租車司機郭曉剛師傅的微信群裡格外熱鬧。自從身邊的司機朋友陸陸續續使用打車軟件,郭師傅他們一商量干脆成立了一個20來人的微信群,平日裡互相通報各家打車軟件的補貼內容。
“嘀嘀10單,快的10單。”對郭師傅來說,每天光這20單的打車補貼就能給他帶來接近200元收入。而去趟遠郊區縣回程時用打車軟件拉上一單,更能讓他減少空載率。“我兩個手機,隻要在車上都開著軟件,每天少說也有三五十單。”
一些有了打車軟件的司機,開始“挑活兒”。
“您走不?”“已經有活兒了。”家住崇文門附近的小童前兩天詢問一輛停在路邊的出租車時,司機揚起手機這樣回答。細問之下,司機告訴她,接下手機預訂這單活,他能有10元錢補貼到賬。
“高峰期時有些特別難打車的地方,除了補貼,恐怕乘客還得加價。”一位鄒姓司機坦言,前一陣子嘀嘀降成5元補貼時,他身邊不少朋友就更願意接快的打車的單。“現在大家都能在手機上看到距離叫車人附近都有多少車,逢早晚高峰車又少時,有些車都是乘客加價了才有反應。”
“越來越多的空車從我眼前呼嘯而去。”近期在路邊攔車頻頻失敗,網友“溦然秋風”無奈地在微博上說道。
正如嘀嘀打車CEO程維所說,“嘀嘀的競爭對手是路邊叫車”。這麼一番瘋狂補貼,更多司機直奔手機打車所能帶來的補貼,卻增加了以往乘客所習慣的路邊打車難度。
當1月份嘀嘀、快的初燃戰火時,便有媒體報道稱,官方電話召車平台就已受到沖擊。在一些司機看來,同時使用著兩三部手機、卻基本忽略電召平台上的消息成了常態。在業內人士看來,補貼結束后,司機對車費的心理價位是否攀高存在風險。如若遇到交通高峰或是不易打車地段,這部分錢自然就需要消費者買單。
不容忽視的是,在以年輕人居多的時尚手機打車族之外,老年人更習慣路邊打車或是使用電話召車等傳統方式。“拆了東牆補西牆”,這並不是真正在為用戶服務。
記者手記
打廣告不如給實惠
互聯網口碑營銷技高一籌
嘀嘀、快的並非是這場燒錢競賽的真正主角,這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兩家仍處在公司創業階段,打車軟件背后,騰訊和阿裡巴巴正是這場大型“補貼秀”的金主。
先后砸下數億元人民幣,微信和嘀嘀的最新一輪營銷更是宣稱投入金額達10億元,互聯網大佬當真是“土豪”嗎?
其實不然。借助於用戶實實在在的叫車行為,無論是騰訊、阿裡巴巴,抑或是嘀嘀、快的,都在使用不同於傳統廣告方式的互聯網口碑營銷,“事半功倍”地達到了對打車軟件、移動支付方式的有效推廣。
“前一陣子還在地鐵站裡時不時看到嘀嘀的大幅廣告,怎麼最近沒影兒了?”市民余先生有些奇怪。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通過視頻、圖像,傳統媒體廣告更多是向用戶推銷概念。作為一種單向的傳播過程,公司需要支出的廣告費用同樣不菲。
產品免費、服務收費,這是互聯網公司的慣常思維。用補貼來換取圈地盤、招攬用戶之后,互聯網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抓取對用戶進行精准營銷,通過個性化服務來收費。“這次的補貼熱正是互聯口碑營銷的一個典型個案。”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說道。在這一過程中,微信利用自己的社交優勢,更是可以通過朋友圈途徑,讓每一個用戶成為主動宣傳者。
不止如此,通過和打車軟件綁定,騰訊、阿裡巴巴更在這一過程中,換來了一個個微信支付用戶、支付寶用戶數量的實在增長。這對正爭奪移動互聯入口的兩家公司而言無疑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