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昔日“鐵姑娘”郭鳳蓮:我一家與大寨永遠骨肉相連

張恩

2014年02月08日13:46    來源:《中國人大》雜志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今日郭鳳蓮

  在上世紀那段特殊的歲月裡,郭鳳蓮的名字隨著“全國學大寨”的熱潮傳遍中國大地,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從昔日艱苦奮斗的“鐵姑娘”,到如今的董事長,再到為民代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郭鳳蓮已成功實現華麗轉身。不管身份如何變遷,郭鳳蓮心頭始終裝著農民鄉親,始終堅定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與大寨人一起,譜寫著新農村發展的又一新篇章。

  隆冬時節,有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十大女杰”等諸多榮譽稱號的郭鳳蓮,又一次從太行山上的大寨趕赴京城出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

  濃縮著中國農村40多年興衰沉浮,同時也記錄著改革開放30多年風雨歷程的大寨,這些年來又在騰飛,山西大寨的當家人郭鳳蓮再次聚焦著世人的目光。昔日的大寨“鐵姑娘”已先后五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如今她雖已年逾花甲,卻依然干練、自信,繼續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

  歲月難抹人生激情

  郭鳳蓮出生於1946年,是山西省昔陽縣人,大寨是養育她的故鄉。

  在上世紀那段特殊的歲月裡,郭鳳蓮的名字隨著“全國學大寨”的熱潮傳遍中國大地。此后的若干年間,這位大山深處的不平凡女性身兼數職、執掌大寨,帶領大寨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曾為改變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后來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而被稱為“鐵姑娘”的郭鳳蓮也與大寨一起站到歷史舞台的中央。

  郭鳳蓮,1968年至1978年擔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1980年調任晉中果樹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被任命為中共昔陽縣委常委、大寨黨支部書記﹔1992年當選為昔陽縣政府副縣長﹔1994年任山西省婦聯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陽縣委副書記﹔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大寨黨總支書記、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

  有資料顯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大寨曾接待過來自134個國家和地區的25478名外賓,其中有22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大寨在高峰期曾有一天接待過50多個國家的客人記錄,而當時國內前往參觀學習的至少有960多萬人次。太行山上的小山村一時間成為舉世皆知的名地。當時郭鳳蓮已成為一代青年人學習向往的“明星”。

  歷經幾度風雨,1991年11月,離開大寨11年的郭鳳蓮又被任命為大寨村第8任黨支部書記。二次創業、重振大寨的擔子落在已人屆中年的郭鳳蓮肩上。怎樣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保持大寨的創業精神,也是郭鳳蓮當時一直在思考的最大課題。

  每當郭鳳蓮回憶往事時總心潮難平:“我人既然回來了,就要安身在大寨干一些事情。”作為一個重返大寨的書記,當時擺在她面前的困難確實是太大了。她說,當時大寨是個空架子,群眾的生活水平相當低,村裡生產面貌甚至還不如七十年代。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當時的大寨已屬於明顯落伍者。

  那些日子裡,不知有多少次,郭鳳蓮獨自來到當年與姐妹們一同並肩苦戰的七溝八梁一面坡,回憶如火如荼的創業歲月。同時她也不禁回憶著周恩來總理生前三次來大寨視察的難忘情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數次踏上大寨這塊土地,郭鳳蓮每次都參與接待工作,總理對大寨人的關心一直深深留在她的心底。

  靜靜的夜晚,她曾一人走上虎頭山,站在老支書陳永貴的墓前暗暗發誓:要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精神,重塑大寨新形象,立志讓大寨重新回到全國農業的先進行列。

  郭鳳蓮意識到,大寨要盡快重新振作起來,也許有多條路要走,但首先必須得把村裡鄉親們的精神振奮起來。人活著要有一種精神,若沒有精神寄托,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啥事也干不成。

  重新回到大寨的郭鳳蓮感慨萬千:“過去是全國學大寨,現在是大寨學全國。”

  打開寨門天地寬。經過與鄉親們外出參觀學習,郭鳳蓮與大寨人在二次創業路上默默譜寫新農村發展的又一新篇章。

  為順應農村改革的浪潮,郭鳳蓮在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大寨企業經歷了村辦小作坊到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的轉變。從1992年之后的十多年裡,大寨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引項目、引人才、引資金、搞改革,調整村裡的產業結構,先后興辦了水泥廠、制衣公司、酒業公司、貿易公司等企業。冬去春來,大寨又在悄然騰飛。但是在那些年裡,郭鳳蓮與大寨人所付出的努力與心血,也隻有他們自己內心明白。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寨已從過去單一靠糧食掙錢到發展壯大多種經營、多元化體制並存,集體經濟不斷發展,人均純收入1.7萬元,人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大寨人如今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多數農民蓋了新房,戶均面積超過了100平方米,農民家中電器齊全。村裡先后建起了新小學、農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

  據當地村民介紹,在大寨十五年前,就已開始幼兒園到小學教育全免費。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現每月可領200元,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300元養老金,村民燒煤由集體發放,村民看病集體報銷。凡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村裡每年發500元到1000元的獎學金。同時,從1997年開始,大寨村就成了昔陽縣的“納稅第一村”,累計向國家繳稅5000多萬元。目前,大寨自辦企業每年就上繳利稅超過1500萬元。

  郭鳳蓮說,過去大寨人是愛國家愛集體。現在,大寨人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自己富有,而且對國家多上稅,這也是對國家的貢獻。在郭鳳蓮的手上,大寨已悄然完成從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經濟品牌”的轉身。如今的大寨,又實現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報”。昔日大寨這一中國農村老典型,正在實現快速變革的新夢想。

  歲月如梭。郭鳳蓮今年已68歲。她笑稱,當年大寨的“鐵姑娘”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鐵奶奶”。但她還是少有空閑的時間,天天忙著接待來客或者到全國各地跑市場。但畢竟歲月不饒人。掌門人開始考慮大寨明天的發展之路。

  郭鳳蓮表示,她現在有兩個最大心願:第一還是要發展大寨,站在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大寨。再一個是培養接班人,要讓未來的接班人撐起大寨這片天。

  這些年來,郭鳳蓮已五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人大代表,郭鳳蓮常說:“我來自農村,要為農民代言”“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郭鳳蓮心頭裝著農民,她說,人大代表的權利是人民給的,這不但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履好職就必須關注民生民計,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開展工作。

  雖是農民代表,但郭鳳蓮議政能力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發言和建議都帶著泥土的質朴,也帶著對基層問題的深入思考:農村空巢老人多,耕地無人種﹔農田水利設施多年失修,需要引起重視﹔農村水泥路缺乏管護,亟待加強。

  成功不是偶然的。郭鳳蓮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隻有掌握更多的知識,開闊眼界、提升素質,才能當好代表。為此,她不斷充實自己,學法律、學科技、學經濟。從昔日艱苦奮斗的“鐵姑娘”,到如今叱?商界的董事長,再到為民代言的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已成功實現華麗轉身。

  郭鳳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代表不易,當好代表更不易,做一個稱職的代表至少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開會議政,閉會履職。”這些年來,郭鳳蓮不管多忙,都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全身心地開好代表大會,認真審議報告,積極提出建議。

  每年全國人代會閉會期間,她積極參加各種代表活動,密切聯系選民,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為自己知情知政、履行職責打好基礎。她提的建議質量高,針對性強。據不完全統計,郭鳳蓮先后向全國人大提交建議20余條,其中不少還被評為優秀建議。

  艱苦奮斗是永遠的追求

  行走在大寨的虎頭山上,放眼昔日的七溝八梁一面坡,如今早已舊貌換新顏。此間滿山遍野滿目青翠,常年吸引著天南海北的大批游客。如今大寨的生態農業旅游業已成三晉大地的一顆亮麗明珠。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太行山上的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每年夏秋時節,在虎頭山上,層層梯田庄稼蔥綠,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山下的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淨、清潔,村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也已大為改善。有不少外鄉游客稱贊,這裡已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郭鳳蓮認為,大寨所發生的變化都是艱苦奮斗這面旗幟指引的結果。

  昔日艱苦歲月,大寨人在陳永貴、郭鳳蓮等領頭人的帶領下,為改變當時落后的生存環境,戰天斗地、治山治水,終於使世世輩輩的窮山溝上建起層層梯田。2011年4月,大寨人在虎頭山陳永貴塑像廣場舉行大寨展覽館改擴建工程。郭鳳蓮在此介紹,大寨展覽館改擴建工程是大寨村弘揚自力更生與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豐富大寨旅游文化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

  人們在展覽館內深切感受到,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大寨人在陳永貴帶領下戰天斗地發展農業生產的艱苦奮斗史,使太行山上的一個貧瘠的小山村成為山下糧倉,山上銀行,果樹纏山腰,遍地走牛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進入九十年代后,郭鳳蓮帶領大寨人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創業致富,大寨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大寨展覽館,每當回顧大寨這些年的發展變遷,郭鳳蓮總不禁感嘆,無論什麼時候,“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丟。當年正是靠這種精神成就了大寨與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今后也將繼續指導大寨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郭鳳蓮告訴記者,她對扑身實干、艱苦奮斗有著特殊的感情。在黨的十八大召開時,當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中國夢,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她感到特別驚喜和振奮。晚上電視再次重播時,她又拉著老伴看了一遍。她說,“總書記的話語一句一句都講到了我們心裡。”

  談起艱苦奮斗,郭鳳蓮總有著說不完的話。1991年年底去上海出差,為省些經費,她住到一個小巷子裡最便宜的旅店。一個床鋪才8塊錢。出差3天,吃了3天方便面。

  對此,郭鳳蓮一語帶過。她說,這些年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為了把“大寨精神”傳承下去,郭鳳蓮時時不忘以身作則。她從來不請保姆,平時還捐款支持鄰村修路、災區震后重建、照顧孤殘村民等。郭鳳蓮說:“我是群眾的公仆,是百姓的帶頭人。我從來不佔公家便宜。”

  她認為,幸福不會從天降。“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新農村美景實現,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需要實干、苦干,需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隻有以這種精神作支撐,建設新農村的事情才能辦好。

  郭鳳蓮常說,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當不好干部。干部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如同許多名人一樣,郭鳳蓮身邊也有許多值得長久紀念的獎章及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照片。她表示:“我的日記、模范獎章、凡有紀念意義的照片等都將捐出來,它們是我的成長史,也是大寨的歷史。希望大寨的精神能代代傳承下去。”

  “我一家與大寨永遠骨肉相連”

  上午,記者在大寨村委會大樓裡如期見到這位大寨的當家人。剛一見面,當今的大寨、大寨人、大寨未來的發展之路及她的家庭都成為我們談論的話題。

  “我生長在大寨這塊土地上,大寨養育了我們全家。大寨的山山水水永遠與我的家人骨肉相連。”郭鳳蓮動情地說。

  郭鳳蓮與丈夫賈富元現在生活在大寨,全家人對家鄉始終一往情深。盡管孩子們如今都各有自己的事業,但大寨在下一代心目中總藏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因大寨當地生產的核桃較多,郭鳳蓮的大兒子目前正在計劃籌辦一個加工核桃油的企業。此企業建起后,將為大寨的核桃開辟深加工的新渠道,同時還可消化全昔陽縣的核桃。二兒子前幾年在當地的煤炭運輸行業中打拼,目前也有一個初具規模的車隊。考慮到大寨這些年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二兒子又在著手接手一酒店,他希望再為家鄉旅游業做點事情。

  兒媳們也都有各自的工作,一家人整天忙忙碌碌,生活雖平常,卻過得有滋有味。郭鳳蓮對孩子們要求嚴格,她要求兒女們要傳承父輩們艱苦奮斗的傳統,要走勞動致富的路,啥時候都不能忘本。要發揚大寨精神,多為大寨建設發展服務,但是永遠不拿大寨的錢,不動大寨的產。同時,她也叮囑幾個孫子、外孫要學好功課,在生活中低調做人,出門在外啥時也不講自己是郭鳳蓮的孫子,永遠不能翹尾巴。這是她為家人定的“規矩”,誰也不能突破。對於在常人看來有幾分“苛刻”的家規,幾個孩子執行的還不錯。

  歲月匆匆,看著自己與鄉親們為之奮斗大半生的土地如今正在發生巨變,家中的下一代也在健康成長,郭鳳蓮為此感到欣慰。如今她雖已過花甲之年,談起未來的生活思路,依然想法多多。她告訴記者,她已經在考慮再為大寨辦一所高標准的幼兒園,讓大寨的下一代生活學習成長的環境再好一些,這也是她心頭許多願望之一。

  郭鳳蓮還告訴記者,大寨提出建設綠色園林生態的目標。曾經是中國農業樣板的大寨梯田虎頭山上,已經退耕還林種上了鬆、柏、桃、杏等各種果木,變成真正的“花果山”,每年都吸引著20多萬的游客到這裡休閑度假。山上前些年栽種的果木樹隨著樹齡漸老,品種退化,也需要更新。今年大寨又投資42.6萬元,新栽蘋果樹20畝,同時還引進新品種果樹1.66萬株。三年后,大寨的果林面積將達到520畝。到那時大寨當地優質水果進入百姓家,實現大寨四季有果,成為真正的花果之鄉。

  對於大寨村領導的未來,郭鳳蓮內心也早有打算。她說:“想找一個有開拓意識、有文化的人來接班。我扶他一程,以后就退休。到那時大寨是滿山遍野的果林,我可以在家鄉做個守山護林的園丁。”

  快到午飯時間,記者與郭鳳蓮自然又談起她平日的飲食。郭鳳蓮說:“是大寨的小米飯養育了我,我對家鄉的普通飯菜有著特別感情。平時隻要下班回家,我總自己做飯,孩子們在外工作忙,白天顧不上回來。我的飯菜也特簡單。平常或是小米飯,或是面條。簡單又方便,一吃了之。”

  有時要陪客人吃飯,郭鳳蓮干脆自己掏錢招待客人。“客人吃點地方特色家常飯,我還是可以承擔的。有時領客人到家裡吃飯,我自己做就行了。”

  也許是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對大寨鄉親平常生活她格外留意。鄉親們幸福她就感到溫馨幸福,若鄉親們有時遇有一些難處,她就感到內心不安。“因為我也是大寨人啊!”郭鳳蓮說道。

  郭鳳蓮說她眼下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情要辦,其中首先要保護好大寨這個歷史文化村庄,申報國家農村遺產的保護項目。在她看來,大寨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山而建的窯洞和七十年代火車廂式的排房,是幾代大寨人發展的見証,她希望大寨能傳承下去的不僅是財富,更是不變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鐵姑娘”平常話語充滿人生哲理

  每年春天,郭鳳蓮在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期間,這位當年的“鐵姑娘”談到許多看似不經意的平常話語卻充滿著人生哲理,在人們心頭留下深刻印記。

  她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郭鳳蓮曾對到大寨的游客說,“太行山脈上的每一座山頭每一處村庄都像一條船,我是大寨這條船的船長,船長是船舶的行政和技術一把手,船東是全體大寨村民。當年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寨的航道就像條窄胡同, 以糧為綱,單一經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拓寬了航道,由單一的農耕經濟向復合型經濟轉變,向生態大寨、旅游大寨、城鎮大寨發展。在帶領群眾發展商品經濟進程中,大寨黨總支部揚起的是共同富裕的風帆,我們要掌好舵輪。”

  如今大寨從一次次變革中走來,又站到了新的起點上。郭鳳蓮向人們勾畫出今后大寨的發展前景:繼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多種經營的路子。守住農業這一根本,推動農、林、畜共同發展﹔把大寨的工業做起來,在做大核桃露的基礎上,上馬一個核桃油加工廠﹔把毛衣廠、成衣廠整合做大﹔讓大寨酒闖出市場﹔發展農村果樹、畜牧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讓村民入股分紅。

  郭鳳蓮說,想讓農村發展,讓農民的生活過得光鮮,干部必須走在前面。個人願意干集體支持,個人不敢干集體組織,工業要轉型,農業要轉變,農村的改革沒有盡頭,干部要使出勁兒帶大家發展、共同富裕。

  此前在出席全國人代會時,郭鳳蓮表示,山西農村人口比較多,農村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民僅僅靠種地日子肯定不好過。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要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這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戰略性舉措。從大寨發展的實踐看,隻有調整產業結構,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農民的生活才能富裕。

  郭鳳蓮告訴人們: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壯大集體經濟。群眾是集體經濟的載體,集體經濟又是農民的靠山。要通過壯大集體經濟,千方百計把新農村建設這篇文章做好。隻有這樣,建設新農村的事情才能辦好。

  郭鳳蓮認為,農村教育問題不容忽視。不僅要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而且要解決農民的教育問題。目前,一些進城務工的農民缺乏技能,迫切需要培訓,但是缺乏好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機制。要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培訓機制。農民隻有懂些現代技術才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記者了解,一次郭鳳蓮在談起人生往事時說:“我是從毛澤東時代走過來的人,跟大寨感情非常深。我了解這個地方,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清清楚楚。我感到黨的政策特別好,因為改革開放,給我們廣大農民和農村干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2013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郭鳳蓮在北京與多位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談到習近平總書記4月初在海南考察時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時,她說,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圓咱農民的夢。農民夢圓之時,就是中國夢實現之日。這些年,黨的政策非常好,但是農村發展不平衡,希望國家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扶持力度,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時下,大寨發展了,但與發達地區農村比還有差距,這一點作為帶頭人的郭鳳蓮看得很清楚,所以,她提出大寨要學全國,因為發展是無止境的。她說:“如果農業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就是大寨的強村之路,艱苦奮斗就是大寨的創業之魂!”

  與郭鳳蓮談起新農村建設這個熱門話題時,她表示,新農村建設關鍵在於建好班子,選好路子,放開膽子,這也是從她自己多年工作實踐中得出來的經驗。班子是農村發展的核心。建好一個班子,尤其要搞好基層黨組織建設。

  郭鳳蓮說,大寨的發展變化,是趕上了好機遇,是靠全村人的奮斗,但關鍵還是帶頭人。如今大寨正邁著快速發展的大腳步。她認為,建設新農村,一定要選走經濟發展的路子,要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發展。要放開膽子干,沒有膽子就干不成事業。憑著不服輸的精神,闖出另一番天地。

  當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要因地制宜,尊重當地的條件,利用好自身優勢。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郭鳳蓮認為,建設新農村不是僅僅把農村環境搞得好一點,也不是僅僅蓋起新房子,而是要讓全體村民真正富起來,過上好日子。大寨村的發展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一次在與媒體記者談起大寨精神與大寨人的本色時,郭鳳蓮不禁充滿激情,“上世紀50年代是看著我們老前輩走過來的,60年代是跟著老前輩一同艱苦奮斗走過來的。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我重返大寨以后,還是用這種精神,發揚老前輩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重創大寨之業。事業要發展,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條件好了可以利用條件,條件不好可以改善條件。我感到大寨人就是創造條件,才有了今天跨越發展的大寨。”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這句當年全國學大寨時人們常挂在嘴邊的話,如今郭鳳蓮依然以此來要求村干部和黨員。她認為,車頭就是指領導干部,領導干部靠什麼來帶動火車跑得快呢?這就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誰當大寨的干部,誰就得說在前、干在前。過去,老陳(永貴)有句名言:‘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他那個時代重點強調帶頭勞動,年年月月要看你的出工考勤。現在光比干勁不行,要比謀劃,比智商。”

  採訪結束之際,郭鳳蓮坦言:“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到這個時代對於我們來講,可能也就是十幾年,最多二十年,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我不願意看到大寨人翹尾巴。盡管我戴了那麼多光榮花,戴了那麼多的証章,但是這些都是黨和人民給我的,榮譽不是我個人的。我在每一次會議上都跟他們講,我說做人要低調一點,做事要高調一點。”

  走過的是歲月,期盼的是夢想。“要讓大寨人再富裕一些,爭取七年后人均收入達到3.5萬元,並帶領周邊村子和企業工人一起致富。”郭鳳蓮說,這是我的“中國夢”,也是大寨人的“大寨夢”。郭鳳蓮這個昔日的“鐵姑娘”,始終堅定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自己的努力見証著中國農村的發展變遷。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她在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著農民的心聲。

  來源:《中國人大》雜志

分享到:
(責編:王澤、肖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