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署名文章

打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攻堅戰

蔡 武

2014年01月23日09: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是文化系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文化系統要把《決定》關於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部署要求逐項轉化為工作方案,打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攻堅戰,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作出應有貢獻。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決定》提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科學指南,必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決定》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建設等的全方位改革。隻有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相輔相成,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深化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階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也應看到,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現代信息科技迅猛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新老問題相互交織,國際國內因素互相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異常艱巨繁重。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以更大的決心和智慧,沖破制約文化改革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明確。《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領域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和各項重大改革措施都要聚焦於此,建立健全完備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也是其中應有之義。我們黨和國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制機制,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我們應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深入領會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精神實質

  《決定》把過去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提升為理論政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改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要深入領會《決定》關於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精神實質,以此指導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改革發展。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文化體制改革越是向廣度和深度推進,越需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文化事業、振興文化產業的同時,准確把握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妥善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文化體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充分釋放社會活力,創新體制和機制。文化體制改革不論怎麼改,都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導向不能變,陣地不能丟。導向不能變,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陣地不能丟,就是無論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文化產業,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力,成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中央對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執政為民理念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貫穿於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是要把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各級文化管理部門的第一責任,突出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解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與人民的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努力做到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有效化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讓市場主體充分釋放活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是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和建設主體的觀念,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真正做到文化建設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進一步明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點任務。隨著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完成,當前文化改革發展正處在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經過近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我國文化事業整體規模、整體實力明顯提升,但文化產品的內容品質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文化發展方式還需要進一步轉變,如何解決好資源整合、結構優化、科技含量提升等問題突出地擺到了我們面前。到2020年實現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關鍵在於這幾年改什麼、怎麼改。《決定》提出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明確了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4項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思考和科學謀劃,體現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時代要求,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進一步推動文化制度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當前,文化改革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和新挑戰,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不僅有思想傾向上的問題,也有新舊體制過渡和交叉帶來的政策、機制上的問題,還有人們觀念轉變與現實生活不同步的問題,僅靠傳統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解決不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創新思維、創新方法。《決定》提出了既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規律、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設計,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如明確提出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探索建立主管主辦制度與現代企業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針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分散、效率不高、標准不一等問題,明確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等制度設計﹔針對互聯網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明確提出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有效破解制約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難題。

  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階段。文化系統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實際,全面推進文化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發展。

  著力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文化行政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強化政府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放寬限制,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加快推進文化立法,推進公共圖書館法、博物館條例的立法進程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振興法的立法調研。研究探索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具體方式。

  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推動已轉制的文化企業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資源整合和戰略性重組,支持骨干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鞏固拓展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成果,貫徹落實9部門《關於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轉企院團扶持政策的落實力度。規范文化市場秩序,改進網吧、游戲、娛樂、演出、藝術品等市場監管,加強文化市場誠信建設。理順綜合執法管理體制,變“多頭管理”為“統一指揮、統一協調”。推動文化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實施文化與科技融合工程、國家文化創新工程,促進動漫產業轉型提質。制定和實施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成長型文化小微企業扶持計劃、重要文化設施經營管理人才培養計劃。以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轉型升級為重點,帶動提升各類文化展會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培育和發展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

  積極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制訂公共文化權益保障標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供給標准,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相關政策,增加對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專項補助,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在區域和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努力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方針,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精心組織實施國家文化年(節)、“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海外文化中心建設,力爭到2020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達到50個。建設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申報平台、世界漢學家翻譯家資源庫與工作平台,實施中國當代作品海外推廣計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大力促進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搞好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和管理工作。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鼓勵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文化企業。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同時保護和維護好民族文化,弘揚先進文化,鼓勵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發展通俗文化,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

  (作者為文化部部長)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