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臨海市國華珠算博物館內,一個小男孩正在端詳一款桃木算盤。人民圖片
文化,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名片,傳統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積澱多年的瑰寶。但有一些人卻利用甚至濫用傳統文化的個別元素,糟蹋傳統文化,謀取商業利益。今天,我們有必要思考,該以怎樣的方式向傳統文化致敬。
不知從何時起,“圈兒”裡興起了一句話,“向傳統文化致敬!”
什麼圈兒?好多圈兒!出版圈兒、電影圈兒、戲曲圈兒、時尚圈兒,甚至與傳統文化並不直接相關的商業圈兒、餐飲圈兒、選秀圈兒……似乎隻要是打著文化的名號,尤其是扛上傳統文化的大旗,事情就會立刻變得高雅、聖潔了許多。
當然,這其中不乏大量真正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之心的人,但也不乏一些人以弘揚傳統文化之名,行謀取商業利益之實。羅蘭夫人的經典之句“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被演繹為現實版的“傳統文化,多少利益假汝之名以行。”
文化,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名片,傳統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積澱多年的瑰寶。今天,我們有必要思考,該以怎樣的方式向傳統文化致敬。
幼兒學國學,是否“虛火太旺”
幾天前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讓人不免深思。小區裡幾個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一邊晒太陽,一邊比著背誦《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孩子們鼓起小臉認真背誦經典的樣子很動人,讓人的思緒在恍惚之間似乎被帶到了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的年代。
可惜,美好並未維系太久,當孩子們的父母來招呼孩子們回家吃飯時,不願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種辦法與伎倆,有的與父母拉扯,有的大聲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抗議打滾。那一瞬間,“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所蘊含的謙卑、禮讓、順從與現實中的場景形成了殘酷的反差。那一瞬間,難免讓人疑惑:無數的幼兒在學國學,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懂得了傳統國學中有關為人、有關生命的深刻內涵。
打開搜索引擎,輸入“幼兒國學”,各種假期國學班的招生廣告數不勝數。不少培訓機構看中了國學熱中蘊涵的巨大商機,開設了相關的各種培訓課程,內容繁多,讓不少家長眼花繚亂。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李女士表示:“身邊不少人給孩子報了國學培訓班,學《三字經》《弟子規》,雖然自己並不能真正說清楚國學班對孩子的意義,但總覺得也應該報一個。”
李女士的心態代表了許多家長的心態,“我們招收幼兒和小學的孩子,除了傳統的國學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太極、書畫、茶道和禮儀等相關課程”,北京某培訓機構的負責老師說,“寒假的課程收費3000元,一共給孩子們設計了7天的課程,還包括半天家長的國學體驗課,報名才開始幾天,就已經報滿了。”
對此,有專家表示,人們對國學的關注,反映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些培訓機構熱衷於炒作傳統文化,開設名目繁多、質量低下的國學體驗課程,更有甚者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行斂財之實,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泥沙俱下。當下,傳統文化“熱”的同時也存在“虛火旺”的問題。
從事多年傳統文化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山說,“現在很多所謂的商業國學培訓,師資良莠不齊,還有的幼兒國學培訓,傳授給孩子的只是表皮的知識,如仿照古代的各種儀式上課,卻沒有將國學的精髓真正傳授給孩子。教育是一門學問,如果只是學習一些古代的禮儀,這些就很可笑,我提倡因材施教,傳承傳統也應注重孩子的個性。”
“現在的‘國學熱’的確存在‘虛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陸玉林教授表示,“我非常反對家長強迫孩子背《三字經》、《弟子規》和《論語》等傳統文化書籍,卻並不讓孩子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不如從讓孩子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開始。”
別讓商業的霧霾,遮蔽了傳統文化的光華
日前在採訪中央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時,他的一番話很耐人尋味:現在許多人打著“向傳統文化致敬”的旗號,來“玩”一把。玩什麼?玩晚會、玩電影!怎麼玩?在其中糅雜了不少傳統文化的元素,但可惜,浮於形式,簡單地將各種文化元素與符號拼接在一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表現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在未能真正了解、把握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濫用文化符號,是“玩”,更是褻瀆。
周龍的話,體現出一位從小便接受傳統國學、中國戲曲教育的學者的憂思,也折射出當前一些人濫用傳統文化的令人憂慮的現狀。
2013中國·吉林第十八屆房屋展示交易會上,有房產商家聘請身高1.82米的一對性感女模展示人體美,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拍照。但是,真的美嗎?身材高挑的女模特身穿火辣的比基尼泳衣,頭上卻戴著京劇的頭飾,胸部上還印著京劇臉譜。這樣的創意,到底是在向傳統文化致敬,還是在“糟蹋國粹”,網絡上網友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基尼京劇”剛剛落幕,網上又瘋狂流傳“裸體京劇”:沒有了斯文的老生、威嚴的武生、庄重的老旦與精巧的花旦,可見的是一組以京劇為造型,但個個袒胸露乳的攝影作品。這組被命名為“裸體京劇”的劇照在網上流傳后,立刻引發了網友對於國粹、藝術和文明等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類似的現象還有許多,曾經一度在屏幕上大行其道的古裝劇就被許多學者質疑,裡面有多少是在呈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人心向善的美好,又有多少是在呈現爾虞我詐、鑽營算計的晦暗。這些以向傳統致敬為名的編劇與導演可曾想過,熒屏前祖國未來的花朵們,將會從這樣的傳統文化作品中,學會怎樣的為人之道?
還有學者一針見血,當下,一些人擎著傳統文化的旗幟,所做之事無關品位、無關道德、無關智能,所有的衡量標准,都是利益。這些人不僅對傳統文化缺乏起碼的敬重,而且毫無顧忌地貶損糟蹋,令人嘆息。
用建設的心態,善待傳統文化
“國學熱”興起的原因在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然,一個國家也必須找到並尊重自己的傳統,找到自己是誰,這是一種自信的必然。李山強調,“但傳統文化的恢復,不能以‘老學究’的方式繼承,而是應該從全局上、從大文化的角度找到獨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的脈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建設性的繼承、建設性的吸收,吸收外來文明,繼承傳統文化。”
還有學者指出,中醫講究望聞問切,用個性化的方法為患者提供治療,傳統文化也是如此,諸子百家觀點頗多,但也並非全都適合每一個人。通過實踐,不斷地通過歷史篩選,不斷地進行個性化的理解,不斷地結合現代社會發展做出新的闡釋,才能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
山西大學倪寧教授認為,要在生活中實踐傳統文化精神,才能傳承傳統文化,釋放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傳統文化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在春節,相比過去,已經失去了很多文化的內涵,演變成了簡單的吃飯和聚會。其中有很多文化的因子值得我們繼承下來,比如通過祭祖緬懷先人,其中的內涵是教導今人更加珍惜現實生活。”
陸玉林教授說,“傳統國學依賴於實踐上的創新,傳統文化發展到現在,一代又一代人通過不斷的理解和創新,文脈才能得以延續。這體現出了一個民族的擔當精神,這是成年人需要肩負的責任,中國形象、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才能形成,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軟實力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來了。”
當然,還有更多的學者強調,傳統文化是民族瑰寶,影響的是人的頭腦與心靈,它對人的滋養,無法用數字、用金錢來衡量。而一旦傳統文化裹挾了太多利益的渣滓,所造成的惡果,將是對一代人心靈的毀壞。